同很多景区一样,位于湖南张家界的天门山,正处于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的时节。可是,当有游客挤着人潮享受春光时,却有来自天南海北的4个人决意在此了结一生……
是巧合还是另有隐情?
据了解,4名跳崖者分别来自福建、河北、河南、四川,年龄从22岁到33岁不等,3男1女。经警方排查,认定4人都属于自杀,排除了刑事案件及其他可能因素。
悲剧发生后,闻讯赶来的逝者亲属纷纷表示,不认识其他跳崖的人,而从他们的人生轨迹来看,四人之间在现实中也并无交集。既是如此,他们是怎么走到一起的?
跳崖女子小丽的朋友表示,从当地警方处得知,小丽竟然是在某平台的群聊中认识了“志同道合”的其他3人,也正是在这个聊天群里,4人进行了一系列沟通和策划,并最终约好在天门山集体赴死。尽管小丽被人救下,没有跳下山崖,却因其在跳崖前服下了大量毒药抢救无效死亡。
究竟是什么样的群聊给了轻生者莫大的“勇气”?或许你对它一无所知,但它早已存在——“约死群”!
你在生活中见过“约死群”吗?快到下方评论区聊聊你的所见所闻吧↓
“这里面的阴暗让我感到害怕!”
老徐就是“约死群”的间接受害者。2020年5月,他的大儿子跳楼自杀了。悲伤之余,但老徐一直不解,儿子为什么会跳楼?直至有一天他登上了儿子的QQ,才找到了答案。
在一个QQ聊天群里,他发现只要有人表示不想活了,群里立马就有“热心”的人站出来,提供各种各样自杀的方法。而更多的群友,则会对自杀的想法大加称赞,想方设法为你打气鼓励。更让人惊讶的是,竟然有“劝死者”自编了“自杀教程”,无偿在群里分享。
尽管自己的儿子已经无法挽回,但老徐没有就此认命,他开始卧底“约死群”,希望阻止更多悲剧的发生。后来他发现,网上其实也有很多善良的“劝生者”与他一道在默默努力——
比如作为“树洞救援团”的成员,大学老师杨媛媛。杨老师在长期公益救助中发现,有人竟然盯着“约死群”做起了生意!比如一些骗子、药贩子,会主动找到有轻生意向的“顾客”,只要给钱就帮人“解脱”。
在杨老师已知的“约死群”里,少的有20人左右,多的竟然超过100人!而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群员是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青少年。对此,不少家长纷纷表示,相关平台及部门对“约死群”的监督管理刻不容缓!
但也有家长认为,尽管我们可以随手举报,但“约死群”太过隐蔽,就算举报成功了,平台只能一封了之,死灰总能复燃!要想从根本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避免孩子走向极端。
“约死群”的陷阱可以避免
健康的心理可以使孩子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一路繁花盛开。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呢?
做孩子的知心人,用心倾听和陪伴孩子
加入“约死群”的人有这样的类似经历:原生家庭均未能给到他们足够支持,平时缺少可以倾诉、依靠的人,身不由己地活成一座孤岛。因此,做父母的首先要与孩子交心,以爱育爱。
引导孩子树立“有解思维”,做有耐心的人
父母应该从小引导孩子相信,凡是问题,皆有答案,使其明白,即便你向空谷喊话,也要等一会儿才会听见回音,生活总会给你答案,但不会马上把一切都告诉你。
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早发现早干预
人的心理是不停变换着的,甚至是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父母需要掌握孩子的阶段性心理特点,了解基本的心理学常识,与孩子的老师、朋友等身边人经常沟通,及时发现和处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关注孩子的“朋友圈”
负能量就像瘟疫一样,会互相传染,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虽然不太可能受到“约死群”的煽动,但现实中却很可能遇到“坏朋友”的引诱,因此,最好不要寄希望于孩子“出淤泥而不染”,而应该引导孩子与心理健康的人交朋友。
警惕健康杀手——抑郁症
当前,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4%-8%,抑郁症检出率为24.6%左右,大概有60%到80%的抑郁症患者想到过自杀,而且最终有15%左右实施自杀行为。因此,当发现孩子有抑郁症状时,应当重视起来并及时选择就医。
总之,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功在平时、贵在坚持,及时发现和处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需要各方面一起发力,如此,才能避免掉入“约死群”陷阱,防止悲剧再次重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震惊!天门山4人跳崖真相揭露,【约死群】成了家长们的心头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