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的14岁,和青春期孩子相处太难?牢记9个字:三不管,三不惯,三不说

你是不是也觉得,十四岁的孩子就像随时可能爆炸的“情绪炸弹”?有时一句话说得不合他意,就能瞬间引发“火山喷发”。不少父母苦恼地说,孩子到了青春期,各种顶嘴、不听话、甚至冷漠得好像陌生人,让人手足无措。

事实上,面对此时孩子的种种“难搞”并非无计可施。作为过来人,我想给各位提供一个实用思路:用“九个字”来应对——“三不管,三不惯,三不说”。只要掌握好这些要领,你会发现与青春期孩子相处,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一、“三不管”——给他们空间,自由成长

    1. 不管他的社交圈子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注重社交,渴望自己做决定。与其干预他们交什么朋友,不如放手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辨别。我当年也担心孩子跟“问题同学”走太近,但事实证明,让她自己体会和反思,反而促进了社交观念的成熟。

    2. 不管他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孩子认识自我、探索世界的途径。即使这些兴趣看起来不那么“正经”,也别急着否定。我女儿曾痴迷画漫画,我起初担心耽误学习,后来发现,这份爱好不仅提高了她的专注力,也打开了与同龄人交流的新窗口。

    3. 不管他的学习进度

适度的“放手”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当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薄弱科目时,往往会主动寻求帮助。就像我家孩子某天突然提议想给自己的英语补补课,这种自觉远比家长苦口婆心地督促要有效得多。

    二、“三不惯”——树立规则,坚守底线

    1. 不惯他的坏脾气

青春期孩子情绪波动大,遇事易冲动。如果家长一味退让,坏习惯会持续下去。想当初我女儿因为考试失利,在家发脾气乱摔东西,我直接告诉她:“不管多生气,也不能失控发泄在家人身上。先冷静再沟通。”多次反复后,她逐渐学会了控制情绪。

    2. 不惯他的懒散习惯

懒散和拖延往往是一种习惯性逃避。面对“赖床”“不按时完成任务”等情况,家长要适度施加压力。我给女儿订了闹钟起床的“15分钟规则”:过时便取消早餐。经过几次尝试,她明白时间管理的重要,主动养成良好作息。

  3. 不惯他的任性妄为

青春期孩子容易冲动行事,家长更要守住基本原则。当孩子要求晚上十点出门见朋友,我坚定表示“安全是底线,这个时间段不允许”。后来她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太任性,慢慢接受了这样的原则。

    三、“三不说”——多些智慧,少些唠叨

    1. 不说伤人自尊的话

这个阶段的孩子非常在意尊严,过度批评或轻视只会让他们更排斥父母。有一次我随口质疑孩子作文没得奖是不是没用心写,结果她情绪瞬间崩溃。后来我学会多给予鼓励,如“这篇写得不错,下次再添加点细节就更好了”,效果明显好很多。

    2. 不说一味指责的话

当孩子遇到问题,先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再帮忙分析。比如成绩不理想时,与其责怪“怎么又考砸了”,不如问:“你觉得哪里出了问题?”让孩子自己寻找症结,比单纯的指责更能促进改进。

   3. 不说“永远”“总是”这类绝对性的话

诸如“你永远改不了”“你怎么老是这样”,不仅无法帮助孩子,反而可能引发更强烈的抵触。学着用具体场景来讨论:“这次忘带了什么?下次有什么方法能避免?”这能让孩子知道事情有改进的空间,而非被一概否定。

正处青春期孩子,难免让人感觉“不好带”,但这一阶段也蕴藏着巨大的成长潜能。所谓“三不管”,就是有度地让孩子学会独立;“三不惯”,是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行为边界;“三不说”,是在沟通中掌握分寸、避免激化。只要用好这九个字,多给孩子一些尊重和理解,你会发现,他们能够在这段关键时期里慢慢学会自律、承担责任,最终迎来更加平和、默契的亲子关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恐怖的14岁,和青春期孩子相处太难?牢记9个字:三不管,三不惯,三不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