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生成长的基本要求,儒释道都讲修身,或曰修德、修行、修心、修道等,其内涵都包括个人言行举止和品德境界的修习。《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的理想追求。古人修身的方法和途径很多,琴棋书画、礼乐射御、参禅打坐、拜佛念经以至于洒扫应对,只要有心为之,都可以成为修身的有益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德福一致”。《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大学》有言:“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得也”,有德者得到的不仅是功名财富,更有人生幸福和家族昌盛。因此,美德是幸福之源,修身、修德即修福。
修身作为一种对自身品行的修养、修正过程,最基本的要求是进行自我觉察和自我反思。《论语》记载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中“三”为虚数,意味着“多”或“常”,“忠”“信”“习”则是每日反省的重点内容。这种反省是一种随时随地进行的自我观照与纠偏活动。曾国藩也有修身日课十二条,包括早起、静坐、读书、谨言、养气、保身等,他还通过日记的方式长期对日课完成情况进行记录。这种“日课日记”就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每日反省、书写、小结自己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的修身活动。因日记而修身,因修身而幸福,因此,这种修身日志也可以称之为“幸福日志”——不只是记录幸福,还有着增进幸福的功能。
作为一种功能性日记,幸福日志已被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等人用实验证明是最简单、高效、易于推广的增进主观幸福感的实践之一。它的基本做法很简单,就是在每天明确的时间点写下三条24小时内的感激体验或者幸福体验。当然,在积极心理学中,幸福被视为一种可学而至的能力,书写幸福日志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修德,而是旨在通过不断地觉察、反思、强化,以提升每个人感知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身立德致幸福的基本理念,并结合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笔者主持的北京大学幸福教育项目组开发了一套纸质版幸福日志(仅供内部使用)。自2019年7月22日开始,本文两位作者都一直坚持书写幸福日志,至今已经超过五年。我们也一直在授课的北大研究生、本科生中推荐幸福日志,反响良好。从2022年开始,我们在参与北京大学“幸福亲师”研修班的上百所学校、2,000多位教师和家长中推广使用幸福日志。每期100天的学习结束后对学员的调查都证实,认真书写幸福日志对个人工作幸福感、家庭幸福感及总体幸福感的提升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
幸福日志包括了自评得分与日记心得两大板块。自评板块的得分主要由四部分构成,每天的总分是10分。
1.读书明理
可以是每日熟读一句经典,尽可能体悟其中做人做事的道理,或每天诵读经典5~10分钟,例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可以是每天坚持阅读15~20分钟。如果做到了,得2分。
2.觉察幸福
该板块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小点。(1) 善行善念。自己一天中做过哪些有益于他人的事情,或有哪些好的、利他的想法、念头。在思考“好”的同时,也要反思“不好”的行为或起心动念。长此以往,就可提升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的能力。(2)幸福时光。回忆一天中觉得幸福的时刻,在细微处觉察幸福,提升感知幸福、分享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例如,家人团聚、天气凉爽、偶得好书等等。不必都写出来,每天念想即可。长此以往,就会感觉到自己时刻被幸福包围,常快活的功夫自然提升。(3)感恩世界。回忆一天中值得被感谢的人和事。我们偶然的看似理所当然的获得,其实是无数人辛勤付出的结果。从盘中之餐到干净的街道、安全的环境、丰富的市场、发达的科技,以至于一个微笑,无一不值得我们感谢。感谢的不仅有时代,还有祖先、世界。长期发自内心的感谢,会让自己感到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从此远离孤独、无助,也会油然而生回报世界的责任心。以上三点又可以简称为“好”“幸福”“谢谢”,每做到了一点就可以得1分。这一过程也可暗示自己:“(我)好幸福,谢谢”。
3.三省吾身
反省是非常重要的美德,也是提升心灵品质的基本功。幸福日志的三省吾身也分为三小点。(1)不说谎。不要用一个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简单、顺畅。(2)不抱怨。面对不利的人与事,不指责他人。我们主张立足当下、直面现实,去积极地分析问题,去找原因、想办法。(3)不懈怠。就是践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懈怠看似是放松,实质是对自己的不尽责,不尽责何以心安、幸福?只有不断奋斗、终身成长,才能更好地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以及生活中层出不穷的问题。以上三小点,每做到一点,就可以得1分。
4.日记心得
记录本日学习、观察、思考的主要感悟和收获。在一个阶段可侧重于修心、齐家(育儿、孝亲)、敬业等某一个主题。如果做到了每天及时记录,就可以得2分。可以在每天晚上睡前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在第二天早上写,在特别情况下,甚至也可以在第二、第三天补写。补写则不得分,以鞭策自己尽量每天书写日志。
幸福日志的模板可以自主调整。如有人认为身心健康对于个人幸福非常重要,因而自主增加了“强身健体”一项;有人认为已经基本做到了“不说谎、不抱怨、不懈怠”,就结合自身情况,将“三省吾身”的内容改为“不自欺、不贪利、勇担当”。有的学校在学生的幸福日志中加入了“今日学习收获”一栏,以便学生总结整理一天的学习情况,也有学校加入了“教师评语”“家长反馈”等内容,适当引入教师和家长的督促、反馈、引导。
“日记心得”记录的内容可以无所不包,可以聚焦某个侧面,也可以只是事无巨细的一日“流水账”;可以记录幸福喜悦,也可以书写焦虑忧愁。不过,我们不主张一味抱怨、诉苦,而是要有反思、应对。以下结合北大“幸福亲师”研修班学员的优秀日志,介绍幸福日志的多种主题。
1.学习收获
学习成长是人生的基本需求,这一需求的满足也是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之一。处处留心皆学问,在听课、研讨、听讲座、现场参访中都可以获得学习成长。比如这一篇来自浙江余姚市张老师的日志,就是一次学习心得,她不仅记录了学习内容,也有自己的反思。
2.读书心得
读书明理,明理心安。读好书,尤其是一些被历史检验和遴选的经典名著不仅能增长知识、扩大视野,更能提升智慧,帮助人在“依道而行”中获得成长、心安。这一篇来自广州市天河区何老师的日志就是她阅读《正面管教》后对“鼓励”的新认识。
3.工作反思
反思、总结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自己更快成长的有效途径。反思的内容可以在所作所为的行为层面,还可以提升到方法、策略以至于自己潜藏的信念、价值观层面。这一篇来自湖南长沙博致学校吴老师的日志就涉及对儿童观和教育观的反思。
4.灵感体悟
在生活中,往往会有一些转瞬即逝的灵感、创意,如果不养成记录的习惯,很快就会遗忘,实属可惜。记录这些点滴灵感体悟,可以帮助我们强化善行善念,使生活中“惊喜连连”。以下这位董妈妈就记录了她对“诚于良知”“助人为乐”的真切体悟。
5.育儿日记
无私关爱、共同成长是建设幸福家庭的要义。用心观察、记录孩子的成长,总结、反思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不仅可以有效改进育儿观念和方法,也是助力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的有效途径。以下这位王妈妈就记录了一次儿子英语考试成绩不理想后的母子对话和自己的反思。
6.幸福小事
幸福不一定要大得大喜,而可能来自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小确幸”。有意识地在庸常的生活中敏锐地发现并记录细小的美好瞬间,就是在不断提升自己感知幸福的能力。这一篇来自湖南桃江县熊老师的日志就记录了来自奶奶的亲情关爱和自己的感动。
幸福日志,志于幸福。幸福日志的“志”,也可以理解为志向的志,它是幸福人生的方向和动力。幸福日志可以时刻提醒我们要努力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也可以通过强身健体、读书明理、觉察幸福、三省吾身、日记心得等每日功课不断修身立德。希望有更多的当代人不仅“三省吾身”,还能坚持书写幸福日志,切实体证幸福日志的神奇力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文东茅王嘉颖:幸福日志:当代人的修身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