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财政赤字,政府决定削减对八大(即八所资助大学)的资助,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而大学方面则认为,虽然有盈余和储备,但资金多已指定用途,拨款减少可能会带来不小的挑战。
那么,这次调整究竟是合理优化,还是会对香港高等教育带来深远影响?
其中部分院校的盈余甚至高达政府拨款的一半以上。
这次削减资助的消息传出,截至发稿前,除港大外,香港其他七所公立大学也有了回应。
至于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校长刘建德教授表示,院校一向自负盈亏,不怕政府调整拨款。但直言作为自资院校需要小心守着开支,尽量做好自己,亦会为学生争取奖学金。
另一方面,学费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香港本地大学生的学费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过去20年未曾调整,相比海外许多国家或地区,香港政府对大学生的补贴力度相当大。
但随着拨款调整,政府决定从2025/26学年起,连续三年提高本地生学费,每年加幅5.5%。
事实上,八大的“吸金”能力不容小觑。
近年来,非本地生名额已增加至40%,他们所支付的学费成为大学重要的收入来源。
数据显示,2022/23学年,非本地生本科生已为八大贡献超过20亿港元,预计未来2至3年,这一收入将增至40亿港元以上。
此外,自资硕士课程也是八大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23学年约有5万名硕士生,这一板块已带来超过90亿港元收入。
因此,有观点认为:大学本身就有钱了,应该削减,如果面对资金压力,他们自己需要探索更多开源方式。
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拨款调整。
在全球高等教育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如何确保香港大学保持吸引力,是各界需要关注的问题。
他指出,全球不少地区已将教育产业化,例如澳洲、英国等地通过吸引国际学生,不仅促进高校收入增长,也带动房地产、零售、餐饮等行业发展。香港是否能效仿这些成功经验,也是值得深思的方向。
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学费上涨是否会影响求学之路?
从目前的政策来看,本地生学费的调整幅度较小,预计影响有限,而非本地生的学费调整仍在讨论中。
拨款削减的最终影响,还需等到政策正式实施后才能看得更清楚。
未来,大学是否会进一步调整学费?科研投入是否会受到影响?政府是否会在其他方面加大对高校的支持?这些问题都值得持续关注。
那么,你怎么看这次八大的拨款调整?你认为八大真的“缺钱”吗?拨款减少会不会影响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内地生看过来!港府削减八大资助,高校真的“差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