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家长】如何在家通过游戏锻炼幼儿的社交能力

在幼儿阶段,不少孩子存在社交问题。有的孩子表现出社交焦虑,不敢与他人沟通,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面对成年人或同龄人时都胆小怯懦;有的孩子害怕冲突,在幼儿园或与同龄人相处时,遇到肢体碰撞、争抢玩具等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常以哭泣或默默躲开回应;还有的孩子缺乏规则意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难以遵守游戏规则,导致被其他小朋友排挤,产生挫败感。

社交能力与情商对孩子的人生发展影响深远,与智商同等重要。在幼儿阶段培养社交能力,更有利于其未来的成长。如果错过这个关键时期,后续再培养可能会面临更多困难。因此,家长有必要重视并积极帮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

为什么游戏

游戏是幼儿学习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与成年人通过道理学习不同,幼儿主要通过具体的游戏来亲身体验和学习。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探索自己的能力,尝试完整表达想法,还能学习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并将游戏中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

此外,当幼儿在社交中受到伤害时,游戏治疗可以帮助他们抚平创伤,重新塑造社交能力。例如,孩子在与小伙伴玩耍时被抢了玩具而难过,通过在游戏中模拟类似场景并成功解决,能让他们逐渐克服心理阴影。

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规律

 1. 幼儿社交能力的年龄发展

3-4岁:关注范围较小,通常进行旁观游戏或单独游戏,同伴交往具有随机性和情境性。喜欢友好的同伴,冲突原因简单“他很凶”“他不给我玩具”。

4-5岁:由独立游戏逐步转向合作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冲突增多,且变得更复杂,如“做我的朋友不能和他玩”,冲突持续时间更长。

5-6岁:合作性大大增加,对关系的喜好比较稳定。

2. 幼儿社交能力的性别差异

儿童早期时女生的社交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比男生更强(Walker, Berthelsen, & Irving, 2001),同龄女生比男生的社会化程度更高,尤其在责任心、顺从、关怀他人等品质上,女生显著优于男生(邹泓,2009)。

与女生相比,男生的社交障碍情况比较多,且更容易对同伴做出消极反应,因此较少发展出亲密的友谊关系(邹泓,1998;颜希毅,2000)。

社交能力的培养要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
如何在家进行社交游戏

 1. 职业角色扮演游戏

目的:通过角色扮演,孩子可以学习到不同角色的职责和行为方式,增强他们的同理心、理解能力和主动社交能力。

方法:家长可以设置一些模拟真实生活的情境,如超市购物、医院看病、餐厅点餐等,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不同的社交场景,角色扮演,学习如何与人交流,增强社交自信。

身体对抗游戏:培养自信
为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可以和孩子玩身体对抗游戏,如“突破火线”。在客厅划分区域,家长画一条线,孩子在对面,任务是拿到家长背后的球,家长则负责防守。游戏过程中,孩子需要想办法突破防线,可以智取或强攻。家长要循序渐进加大防守力度,一开始适当让孩子轻松拿到球,给予鼓励,比如“哎呀,刚才我不小心大意了,没想到你这么厉害”,之后逐渐增加难度。

要注意游戏目的是让孩子体验到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增强自信心,所以最后要让孩子赢。如果孩子中途想放弃,家长要鼓励他们继续。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辅助场景,如“力量之屋”,贴上星星增强孩子力量,让孩子不断鼓励自己。

 2. 团队协作游戏

目的: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方法:玩一些需要团队协作的游戏,如拼图、搭积木、建造模型、多米诺骨牌等。通过分工合作,孩子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协调彼此的工作。

朋友车:讨论合作
“朋友车”游戏适合两个孩子或家长与孩子一起玩。找一个呼啦圈,两人背靠背,一个扮演司机向前走,一个扮演乘客倒退着走,模拟开车。

 

游戏过程中,如果只追求速度,可能会翻车;如果慢慢开,又会比较慢。游戏结束后,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开得又快又稳,可以通过计时的方式升级游戏难度,如原本从起点到终点需要一分钟,尝试缩短到50秒或45秒。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孩子表达想法,多听孩子的意见,也可以适当给出建议,如喊口号“1212”,但要让孩子感受到是在互相商量。如果游戏过程中出现问题,如翻车或喊乱口号,不要互相指责,而是再次讨论解决办法,让孩子体验合作的过程。

 3. 互动性强的游戏

目的:提升孩子的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方法:传话游戏、猜谜游戏等,需要孩子和家长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流和互动,通过游戏过程中的对话和沟通,孩子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

传话游戏
适合多人一起玩,可以全家参与或组织小朋友们一起。游戏开始时传递简单的词语,如“苹果”,之后逐渐升级为传递一句话或两句话,根据孩子年龄调整难度。在游戏过程中,孩子需要耐着性子倾听和等待,锻炼在社交中的耐心和倾听能力。

 4. 情感表达游戏

目的:帮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增强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同理心。

方法: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通过绘画或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同时倾听孩子的表达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情绪的火焰”
适合中大班孩子,小班孩子可降低难度尝试。

给孩子画一个有内层和外层的火焰,当孩子生气时,引导他们描述生气时的身体感受,如手抖、心跳快、想哭等,标注在火焰内层;再引导孩子说出生气时想做的行为,如打人、扔杯子等,标注在火焰外层;接着询问孩子生气的原因,标注在火焰底部作为 “火种”。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例如孩子说“他把我的小车抢走了,所以我特别生气”,家长可以进一步引导“那你告诉老师了吗”,如果孩子说“老师不理我,所以我更生气了”,让孩子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和后果。

游戏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清晰完整地表达情绪,而是借助绘画让孩子尝试说出一点感受。下次孩子生气时,家长可以提醒“我觉得你好像情绪的小火苗越烧越旺”,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而不是通过扔东西等行为发泄。

 5. 规则游戏

目的:帮助孩子学习协商,养成良好的社交习惯和行为规范,增强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

方法:和孩子一起制定游戏规则,如轮流发言、遵守秩序等。设置奖惩制度,如表现好的孩子可以得到奖励,违反规则的孩子需要接受小小的惩罚。

老狼老狼几点啦
“老狼,老狼几点了”是一个传统的规则游戏,大人当老狼,其他人当小羊。小羊问“老狼,老狼几点啦”,老狼回答时间,当老狼说“十二点”时,小羊要跑,否则就会被抓住。

如果在游戏过程中,孩子被抓住后不高兴,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如“如果被抓住了,你不开心,那怎么办呢”,引导孩子思考规则的制定和遵守。如果孩子拒绝讨论,家长可以让其他扮演小羊的大人故意做错被抓住,问孩子如何处理,引导孩子理解规则。

对于孩子提出的处理方案,如第一次被抓住可以继续玩,第二次再被抓住才暂停游戏,家长可以尊重并协商调整规则,帮助孩子增强规则意识。

家庭游戏的原则

玩法简单:游戏的步骤和规则不要过于复杂,一般不超过三步,以孩子能够记住为宜。从孩子的认知水平出发,避免因游戏过于复杂让孩子失去兴趣或产生挫败感。

规则可协商: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让孩子明白社交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告诉孩子哪些规则是不能改的,如游戏中有人哭了要先停下来安慰;哪些规则可以商量,如被抓住后不想进 “狼圈”,可以和孩子讨论如何调整规则。

使用易懂的语言:与孩子交流时,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尽量具象化,避免单纯讲道理。比如用具体的玩具或动作来解释游戏内容,让孩子更好地理解。

让孩子主导游戏: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尤其是到了中大班,尽量让孩子主导游戏,如让孩子决定玩什么、怎么玩。这有助于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决策能力。

注重情感连接:游戏过程中要注重与孩子的情感连接,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避免出现家长为了赢而不顾孩子感受的情况,游戏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让孩子赢:要让孩子体验赢的感觉,但不是每次都让孩子赢,在游戏最后可以让孩子小赢一下,让他们开心地结束游戏,这样孩子才愿意下次继续玩。

总结

幼儿社交能力,从旁观游戏、独立游戏向合作游戏发展,社交技能越来越强,同时,面对的社交冲突也越来越复杂。通常儿童早期,女孩社交能力高于男孩。

家庭社交游戏包括职业角色扮演游戏、身体对抗游戏、团队协作游戏、互动游戏、情感表达游戏、规则游戏。原则是规则不超过3个、规则可以商量、用孩子听懂的语言、让孩子主导游戏、注重情感联结、最后让孩子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幼儿园家长】如何在家通过游戏锻炼幼儿的社交能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