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申请|大学招生办看重的课外活动是什么样子的?

本期我们先讲课外活动。我会从什么是大学看重的课外活动,为什么课外活动重要,招生官如何审阅,以及规划课外活动的原则 四个方面做说明。
什么是大学看重的课外活动?
我比较认同CB的高等教育和国际高等教育高级副会长詹姆斯·蒙脱亚的观点,他说:能为大学在学术、文化和社交三方面做出贡献的活动是大学喜欢的课外活动。
所以你既可以去做科研,发文章,参加全球各学科学术竞赛,也可以去深入了解你所在种族、国家的文化传统,传递所处文化的特点;也可以自建社团或者参与社团,为自己所在的社区或者一些特定群体做事情,从而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那为什么招生官会看课外活动呢?
因为美国的大学将自己视为一个community,所以希望学生不仅在课内有出色表现,同时希望学生在课外也能为大学做贡献。因此,他们希望学生通过在学术、文化或社交方面的出色表现证明自己是能够在未来为学校做出贡献的。
为了考察这点,大学们便设计了一些系统。比如commonapp,coalition,UC这些网申系统。以用得最多的commonapp系统举例,申请时最多可以填写十项活动经历,所涉及种类从学科到话剧一共19个大类。
同时,学校还要了解学生在每项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职责,参与时间的长短,是否打算在大学里继续这些活动等信息;部分学校还允许提交学生提交简历。
为了提高审核效率,网申系统对活动信息填写给了严格的字符限制,学生没有空间就某个活动具体展开的。所以大学会通过推荐信、和personal essay、面试这些方式来进一步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在进行活动规划时,很多学生和家长在追求高大上;其实这还是学生和家长在用高考思维看美本申请。实际上,大学招生官们并不那么看重活动形式,而是更看重学生在活动方面的commitment。
这么做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这些大学已经不像上世纪那样追求一个所有方面都优秀的学生,而是会用某方面有特点的学生组成一个全面优秀的年级;也就是所谓的新木桶理论,允许学生有短板,用学生们的长板拼成一个新木桶。
第二个,也是我认为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在时间有限的前提下,一个学生只有在某一个领域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才能在这个活动中收获一般人所不能收获的成长。
根据我这些年的经验,一个好活动经历,看起来是我们在做活动,但其实是活动在教给我们人生重要的成长经验,而这种成长经历才是名校真正看重的点。
至于活动的形式,其实不重要,无论是吃泡面、玩电音、表演喜剧;还是做研究,打比赛,帮助弱势群体,都行。自己真正喜欢的、愿意投入做的,有收获才是重点。
因此,我们在给学生做课外活动规划的时候,会遵循下面三条核心原则:
① 向内挖掘,追随兴趣
既然大学没有明确的偏好,做最好的自己,无疑是更好的选择。这世界上找不出第二个你,做自己是最容易形成特色的。比如一个流行好多年的比较老的模联,你能够为它的复兴而努力,在其中收获巨大成长,就是好活动。
只有你真正喜欢的活动,才会在过程中有深刻感悟,才会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愿意坚持去做,才会在没有人要求的情况,自己主动去做。
② 追求T型成长 一专多能
T型人才,是现在更受欢迎的人。在自己最感兴趣领域深入做,形成自己的独特标签的同时,在有能力、有机会的时候积极尝试,增加自己的可能性。
一棵树只有主干是不行的,还要有枝枝蔓蔓才完整。做长这个T这一竖的过程,会带给我们很多机会7。比如我的学生Alex因为电音才加了一个夏校,这个program让他对哲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这样就给招生官呈现了一个更丰富的标签。
③ 探寻自己的人生目标
越顶尖的大学,越在乎学生的潜力。而有使命感的年轻人是有巨大潜力的。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所以我们指导学生做各种活动时,会不断拷问学生:对你而言,最有意义的事儿是什么?什么对你来说,很重要?用这种追问,加上活动中学生得到的反馈,帮学生一步步缩小范围,找到自己真正的热情所在。
用活动的探索过程,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未来对社会有重要积极作用的年轻人,名校录取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美本申请|大学招生办看重的课外活动是什么样子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