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再添新“舍堂天花板”?蔡加赞学院启航,宿位留给谁?

如果说大学四年是一段航程,那么宿舍,或许就是你“靠岸”的第一个港口。

而在香港大学,有一座刚刚“正式启航”的全新“港口”,它不仅仅为学生提供安身之所,更希望成为一座激发灵感、点燃梦想的创新基地。

2025年3月26日,港大为这座新宿舍举行了隆重的鸣谢礼,典礼在学生活动厅举行,来自政商学界的嘉宾与三百多名师生齐聚一堂,为这所学院正式启航。

这所被寄予厚望的学院,就是蔡加赞学院

一听名字就知道,它不只是某一栋宿舍楼,更不是简单的学生宿位安置方案,而是一项结合教育愿景、资源扶持与思想激励的校园生活实验

这座住宿学院由企业家蔡加赞先生捐赠一亿港元设立,围绕“创新、创意、创业”三大核心理念,于2023年9月启用

它坐落在港大赛马会第四学生村,可为本地与海外本科生提供300个宿位。院内设有礼堂、多功能活动室、开放式公共空间,创科讲座、高桌晚宴、沙龙、学术论坛等活动贯穿全年,说是“住进一所创科孵化基地”也不为过。

真正特别的,是它背后的理念:让住宿成为一种沉浸式成长的体验。

从港大校长张翔,到捐赠人蔡加赞,从廉政专员胡英明,到国际影星甄子丹,这所学院的“朋友圈”可以说是星光熠熠。

不少学生感慨:“没想到有一天,能在高桌晚宴上和影帝同桌吃饭,和企业家一起讨论AI和创业。”

但这不是秀场,也不是资本炫技的舞台。蔡加赞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设立学院的初心其实很朴素——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可以大胆试错、自由探索的空间

在这里,失败不是污点,而是被鼓励的过程

这也是为什么蔡加赞学院不只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看重他们是否敢于尝试,是否愿意去表达、去发明、去突破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所“舍堂制”社区。

与其说这是宿舍,不如说它延续了英式大学的“学院”传统:强调师生互动、学生自治、共同生活。这里没有“宿管式管理”,而是一个开放、自由又充满交流的社区

学生和导师、嘉宾们能在高桌晚宴上共进晚餐,在走廊偶遇聊几句AI趋势,也能在深夜的多功能室里讨论“失败”的意义。

2024年11月的首届高桌晚宴,甄子丹到场与学生对谈,从武术谈到人生突破;而2025年3月26日的学院“启航典礼”,廉政专员胡英明作为主讲嘉宾,从一名港大学生的身份出发,讲述责任与领导力的真正内涵。

他说:“一个优秀的领袖,不只是懂得赢,而是知道如何承担;要记得,个人之上,还有社会。”

听起来像鸡汤?也许。但在当下这个功利导向极强的社会,愿意花时间讲责任、谈失败、说“社会”的教育环境,其实正变得越来越稀缺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现实问题:在香港读大学,“住哪里”始终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

全港宿位紧张,早已不是新闻。港大目前有17间宿舍与住宿学院,但也只能保障大部分本科生三年住宿权。

研究生更难,非本地生靠租房,一个月房租动辄上万港币,不少学生还得靠“iWork”或其他兼职才能勉强撑下去。

所以,像蔡加赞学院这样,既提供稳定宿位,又真正关心学生成长的住宿书院,对许多人来说,绝不仅仅是“住的地方”,更是一种极其珍贵的生活方式选择。

而且,住在这里不仅意味着省房租、稳睡觉,更意味着你可能正参与着AI科研、低空经济探索,或某个正在孵化的创业项目。你不必是全港最聪明的人,只要你愿意开始行动、愿意打开脑洞,这里就是起点。

大学四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有机会住在一个被理念滋养、被资源包围的地方,是一种幸运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点燃”。

而蔡加赞学院,正在做的,就是在每一位年轻人心里,点一把能照亮未来的火。

它的特别,不只是数字亮眼、资源丰厚,而在于它承载了一种独属于香港、独属于港大的舍堂文化

这种文化,不写在成绩单上,而藏在饭后的师生对谈里,在与室友彻夜长聊的夜里,在每一次走出舒适区、参与公开讲座和社团活动的经历中

舍堂生活的意义,从来不是“住在一起”,而是“成长在一起”。

这里的每一间房,不只是床铺和书桌,更是思想碰撞的起点;每一项舍堂传统,不只是活动日历上的安排,更是塑造人格和价值观的载体。

蔡加赞学院,作为港大舍堂文化的新篇章,正用它独特的节奏,悄悄孕育下一代创科人才、社会改革者、未来的引路人

当我们谈论大学教育的未来,也许答案不在某场考试里,而就在这一场场真实的舍堂生活中

大家怎么看?评论区欢迎留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港大再添新“舍堂天花板”?蔡加赞学院启航,宿位留给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