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洛尼亚美院新专业—— “ 人文关怀 ”专业

在意大利留学的专业版图中,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最近传来了一则令人惊喜的消息。就在这两天,我们得知该校在研究生阶段新增了一个颇具吸引力的专业 ——“关怀设计”(Design della cura)。这一消息悄然出现在学校刚刚发布的 2025 年开放日线上见面会信息里,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虽尚未激起千层浪,但已引起了不少关注的目光。

目前,官方还未放出关于这个专业详细的课程介绍以及申请条件等关键信息,只是在会议日程中单独列出了该专业的介绍环节。不过,仅从这一专业名称的亮相,我们已然能够嗅出它所蕴含的独特意味以及可能带来的重要影响,判断其是一个刚刚官宣但还未全面发布信息的崭新方向。

“关怀设计” 专业名称解读

“关怀设计” 这个名称本身就极具韵味,先从字面简单翻译来看,“cura” 有着 “关怀”“照料”“照顾” 等含义,所以Design della cura,直译便是 “关怀的设计”。但如果进一步深入理解,我们可以将其诠释为 “以照顾、疗愈、人为中心为出发点的设计方向”。

其实,在当下的设计领域,这样的理念并不陌生。尤其是近几年,设计的内涵在不断拓展和深化,越来越多地开始探讨 “情感价值”“心理支持”“用户福祉” 等方面的内容。而 “关怀设计” 大概率会与这些热门领域有着紧密的关联,比如在医疗、康复、养老空间和产品的设计上,它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想象一下,医院的病房如何通过设计变得更加温馨舒适,康复设施怎样设计才能更贴合患者使用,养老社区的整体布局和室内陈设又该如何规划,让老年人感受到家一般的关怀,这些都是 “关怀设计” 可以涉足并优化的范畴。

再者,对于儿童、特殊人群、弱势群体的交互设计也是 “关怀设计” 的重点方向之一。儿童有着独特的认知和操作习惯,特殊人群可能存在身体或认知方面的差异,弱势群体在使用各类产品和服务时往往面临更多不便,“关怀设计” 就可以通过巧妙的交互设计,为他们打造专属的、易用且友好的产品和服务,让他们也能充分享受到设计带来的便利和美好。

此外,在情绪支持、心理健康相关的设计介入以及公共服务、社会创新类的产品 / 服务设计方面,“关怀设计” 同样有着广阔的施展空间。比如,设计一些能够缓解人们压力、调节情绪的空间或者产品,又或者打造更具人性化、更能满足大众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等,它真正做到了将设计与人文、社会责任深度结合起来,告别了以往单纯 “设计一个产品” 的简单思路,而是通过设计去积极回应那些更柔软、更真实的社会需求。

与产品设计的关联

从博洛尼亚美术学院目前的专业设置安排来看,“关怀设计” 专业是建立在产品设计专业基础之上的,很有可能是专门为产品设计方向的同学准备的研究生延展方向。这对于本科学习产品设计、服务设计、交互设计等相关方向的同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好消息。

这意味着,只要你在本科阶段有着这些相关的专业学习背景,将来就有资格去申请这个新方向,开启自己研究生阶段的新征程。而且,新开的专业往往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前几年的招生阶段,通常相对名额会更宽松一些,竞争压力也会更小,这也许会成为众多学子一个不错的申请窗口。毕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留学申请和专业深造道路上,这样相对友好的机会是比较难得的,它为那些渴望在设计领域进一步探索、寻求突破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

关注 “关怀设计” 专业的原因

我们一直在设计领域不断探索和思考,始终强调设计的未来绝不仅仅局限于酷炫的外观和高端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要融入 “人性化” 的思考。而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推出的这个 “关怀设计” 新方向,恰好精准地回应了我们一直和学生们探讨的那个关键问题 ——“我想做一个更有意义的设计师,我可以走什么方向?”

如今,学校通过设立这个专业,给出了一个明确且极具前瞻性的答案。尽管目前它还只是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 “苗头”,但从整个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来判断,这个方向有着巨大的潜力,很可能会成为未来设计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寄予厚望。

这里不得不提到人性化设计,它也被称作人本设计或用户中心设计,是一种以用户的需求、能力、行为和情感为核心的设计哲学和方法。其本质在于 “以人为本”,强调在保证产品原本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设计师要深入去理解用户,对产品进行全方位的优化,以此确保产品、服务或者环境能够充分满足用户的期望和需求,同时为用户提供舒适、易用以及愉悦的使用体验。

人性化设计注重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以及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更是对人性的尊重。它贯穿于设计的方方面面,从产品最初的构思、功能规划,到外观造型、材质选择,再到最后的使用体验等各个环节,都要将用户放在中心位置去考量。

在不同的领域,人性化设计都有着生动且极具影响力的实践案例。比如苹果公司,它以简洁直观的iOS界面和易用的产品设计完美诠释了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拿 iPhone 来说,其触感设计十分精妙,通过合理的按键反馈、屏幕触感等细节,有效减少了用户的误操作,让用户在操作手机时能够更加流畅、自然,这种对用户使用习惯的细致考量就是人性化设计的体现。

小米公司同样重视人性化设计,其智能家居产品强调易用性和互联互通,充分考虑到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便捷性的需求。用户通过手机就能轻松控制家中的各类智能设备,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联动,极大地提升了生活的便捷程度,让科技真正融入生活,为用户带来舒适和便利的生活体验。

还有运动品牌Lululemon,它专注于运动服饰的舒适性和功能性,选用特殊面料来满足用户在运动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像吸湿排汗功能可以让运动者保持干爽,增加面料的延展性则能确保运动时身体不受束缚,能够自由舒展。这些品牌无一不是通过深入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将人性化设计理念巧妙地融入到产品之中,从而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和满意度,也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用户的认可。

而博洛尼亚美术学院的 “关怀设计” 专业,与人性化设计理念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并且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它不仅仅关注产品本身对于用户个体使用层面的优化,更是将视野拓展到了整个社会层面,关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关注人们更深层次的情感、心理需求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优化。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设计所承载的价值也有了更多期待。我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拥有一件能用的产品,而是希望产品能够带给我们更多情感上的共鸣,能够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关怀和温暖。比如,在养老领域,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如何通过设计让他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安全、便捷,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这就需要 “关怀设计” 的介入;

在儿童教育方面,设计出更符合儿童认知特点、能激发他们创造力和探索欲的学习空间和教具,也是 “关怀设计” 的用武之地。

从社会创新的角度来看,“关怀设计” 能够助力打造更公平、更包容的公共服务体系。例如,设计出方便残障人士出行的无障碍交通设施,或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更易于获取信息的公共服务平台等,这些都体现了 “关怀设计” 在推动社会进步、提升社会整体福祉方面的重要作用。

对于设计教育而言,“关怀设计” 专业的出现更是标志着一种重要的转变。以往的设计教育可能更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注重设计的形式美感和功能实现。但现在,随着 “关怀设计” 等理念的兴起,设计教育开始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问题,去思考如何通过设计为不同人群带来切实的帮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在未来的设计行业中,掌握 “关怀设计” 理念和技能的设计师将会更具竞争力。他们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从社会整体需求出发,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创造出更有价值、更具温度的设计作品。无论是在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服务设计等各个细分领域,“关怀设计” 都将成为一种重要的设计导向,引领着设计行业朝着更加人性化、更加关注社会福祉的方向发展。

博洛尼亚美术学院 “关怀设计” 专业的诞生,犹如一束光照进了设计领域,它为广大学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也为设计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考维度。我们期待着它后续能公布更多详细信息,吸引更多有志于在设计领域深耕且心怀人文关怀的学子加入,共同书写设计与人文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博洛尼亚美院新专业—— “ 人文关怀 ”专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