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模过后,市里的教研员按照惯例到笔者任教的学校开展视导听课活动。上课的是高三年级的一位年轻教师,她围绕学校一模作文题,为学生讲解材料作文的开头段落如何引用并分析材料。
授课教师首先指出本班学生在一模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未引述材料;照抄材料,不会概述和转述;材料与中心论点衔接生硬,缺少议论;等等。其次,针对上述问题,授课教师引导学生在审题正确的前提下学习在材料和中心论点之间“搭桥”的四种方法——阐释、升华、发问、让步;每种方法都给出名家作品片段或高考满分作文作为示例,引导学生分析提炼写作要点。最后是实践演练,授课教师出示一模作文问题样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抽取问题并运用课堂所学的任意一种写作方法进行修改升格,并当堂展示。
评课环节,听课教研员肯定了这堂课的三个优点——有聚焦意识、思路清晰、讲练结合,同时指出了这堂课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高三作文备考的“三个意识”。这引发了笔者的深入思考。
整体意识
教研员强调,高三作文备考一定要有通盘考虑的整体意识,进行序列化训练,从审题立意、结构、标题、开头段、主体段、结尾段等多个方面做好整体布局和规划。做好整体规划后,要分点推进、各个击破,每节作文课都应有一个训练重点。以这节作文视导课为例,授课教师将重点放在开头段如何搭建材料和中心论点之间的桥梁,这个点就选取得比较合适。具体到一节课上,整体意识体现为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并有效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写作材料作文开头段落,做到简洁有度、引议结合。如何在课堂上落实这一目标?材料引述到何种程度才算简洁?引述材料、分析材料、提出论点,在一段中各占多大比重?怎样确保学生掌握这四种“搭桥”方法,并能在考场上灵活自如地运用?在学习成果评价方面,能提供哪些可视化表现性证据?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必须思考的。
训练意识
高三作文备考的目标十分明确: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尽可能取得高分。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重视训练。一要聚焦,这和上文所说的“分点推进”类似,都强调一堂课要着重突破某一写作要点。学生的练习次数要足够多,多到他们能够灵活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运用,在考场上迅速反应、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二要落实,教师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指导层面。这节作文视导课,授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四种搭建材料和论点之间桥梁的方法,但课堂时间很有限,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并熟练使用这四种方法。比如对于阐释法,是阐释材料的内涵、价值还是原因?如果仅仅举一两个例子就希望学生理解阐释法的内涵和使用方法,显然不切实际。教师需要提供实操性较强的写作支架来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三要典型,即选取典型材料。这节视导课的实践演练环节,授课教师分别为四种“搭桥”方法选择了四段问题作文,要求学生分小组修改升格并展示。这样容易造成一个小组展示时别的小组认为与己无关,因此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笔者认为更好的方法是选取一则典型材料,各个小组选择四种方法中的一种进行修改升格,以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有所收获。
读者意识
高考作文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它有特定的读者,就是高考评卷者。张华老师在《高考作文技术论》一书中说:“作为高考作文评卷活动的主体,评卷者不是消极被动地参与到作文中去感知考生,而是依据自己既有的经验与认识(个人期待视野)、评卷标准和要求(公共期待视野),在一定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一种任务驱动下的阅读判定活动。”因此,高三作文备考过程中要关注评卷者的“期待视野”,作文呈现应以评卷者的“有效感知”为前提。一方面,评卷者大都是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一线语文教师,他们对结构合理、思路清晰、内容丰富、语言有文采、思想有深度、论证严谨、书写工整美观的文章有天然的好感;另一方面,高考评卷活动任务繁重、时间有限、工作强度大,评卷者不可能细读每篇作文的每个句子,因此,作文亮点能被评卷者“有效感知”显得尤其重要。高三教师要揣摩评卷者的认知特点,在作文备考训练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扬长避短。
作文分值在整张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比极大,可以说是决定语文成败的关键,高三作文备考也是重中之重。教师具备整体意识、训练意识、读者意识,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备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高考|作文备考要有“三个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