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的妈妈,站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十字路口,一边是父母日益衰老的身影和对他们健康的担忧,一边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各种需求与期盼,想不焦虑都难!
但妈妈的过度焦虑,会对孩子产生很多负面影响。高中的孩子除了比拼学习,更要比拼心理素质。如果你没有正确的方法帮到孩子,又不能正确的引导,那请停止将你的焦虑传递给孩子。
只有妈妈情绪稳定,才可能与孩子有良好的互动,孩子拥有稳定的情绪,才有在困境中抗争的勇气。
焦虑的妈妈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语速快,性格急,容易紧张
这类的妈妈性格一般都很急,说话像机关枪一样快,别人根本插不上话。每天催着孩子上学、写作业、睡觉、补课……怎么看都觉得孩子太磨蹭。几乎无法好好平静下来跟孩子聊聊天,一旦话不投机,情绪容易失控,对孩子大吼大叫。
2️⃣“应该性思维”想问题
在家里说一不二,对孩子的控制欲比较强,希望一切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你必须……”、“你不得不……”,“你非……不可”……
这样的妈妈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挫败感,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导致孩子的情绪无处宣泄,越来越自卑、压抑……
3️⃣没有掌控感,总是担心未来
这类妈妈会反复思考孩子未来的各种可能性,总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人家的孩子……”,认为只有孩子考了高分以后才能有出息,也不考虑孩子的个人兴趣爱好,也不注重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人云亦云!这样的高期待,会让孩子倍感压力。
面对这沉重的“中国式父母的焦虑”,我们做父母的该如何拯救自己:
01 看到孩子自身的能力和成长
你的焦虑来自于,你只看到了“孩子的错误”,而没有看到“孩子的成长”。
我们会为孩子的未来焦虑,是因为我们无法从内心深处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无法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总觉得孩子没了自己不行。
但是当你不断地去觉得“孩子不行”的时候,孩子真的就会“越来越不行”。而孩子也只有在你不断地觉得“他可以”的时候,他才会变得越来越有能力。
这种“原来我可以做到”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孩子不断地积累这种经验,才会越来越自信,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他才会有“我可以去尝试”,而不是“我肯定做不到”。
02 父母爱自己的程度,决定了爱孩子的上限
李雪老师说:对孩子啊,发自内心的那种喜爱,这种感觉,它需要有个前提:父母自己过得挺开心的,当你过得开心,自然就会有这种爱满溢的感觉。
1️⃣时常感受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当下我可以做什么让自己舒服点?
苏芩曾说: 人身上所有的焦虑和戾气,都是被亏待出来的。把倾注到孩子身上的精力,留一点来爱自己,把投射到家庭中的期待,留一些去成全自己。
不强迫,不拧巴,把自己身体的感受放在重要的位子。累了就休息,困了就睡觉,接纳自己当下的任何感觉和情绪,允许一切如其所是。
2️⃣ 你可以不为孩子付出那么多
不要以为你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你就很伟大,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真正的爱,是不求回报的付出,关键不在于付出,而在于「不求回报」。
有些父母总觉得委屈,养孩子也确实是一件苦差事。“你知不知道养你这么大,我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要不是因为你,我用得着每天起早贪黑吗?”、“我辛辛苦苦上班挣钱,还不都是为了你!”……是不是很耳熟?
付出了,不吭声,这才是爱;付出了,一吭声,就成了债。
爱孩子,是把你自己有余的东西,不求回报地送给孩子。是这个东西我觉得很好吃,所以想让你也尝一尝;而不是我自己舍不得吃,省下来全都留给你。
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做出我最大的付出,这样才不会有满腹的怨气,也才有了不求回报的底气。
3️⃣ 无条件接纳孩子,才能真正成就孩子
父母总希望孩子过上父母心目中的理想生活。说起来是爱,其实对孩子人生的一种“剥夺”,用孩子的人生,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们要去相信孩子,因为我们所担忧的那个不确定的未来,只有孩子自己能去,父母是无法替代的。不控制,不干涉,只提供孩子自由生长的土壤。让花成花,让树成树,既是解脱孩子,也是成全自己。
孩子始终有孩子的自己的天地,无论是凡尘俗事、抑或星辰大海,都是孩子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路。做父母的,唯有深深的爱与祝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一个焦虑的妈妈,对高中生的「杀伤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