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爱锁门真相:父母这3句话一开口就输了

爱锁门,并不是青春期男孩独有的特征, 女孩也一样, 感觉是这个阶段孩子的共性,也是很多父母对此困惑不解的问题。

我们养育孩子十几年,习惯了近距离围绕,要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才安心。可孩子现在一回家,就将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完全不知道他躲在房里干什么?

如果你就此忍不住抓狂,言语不当去试探,挑衅孩子,只会让孩子筑起心墙,门锁变心锁,对你越来越防备,离你越来越远!

01  “是不是躲在着玩游戏”

这种猜测最致命!孩子最不愿被乱贴标签。你隔着门的声音自带审判感,孩子锁门就是不主动学习,逃避学习,就是躲着玩游戏,你完全并没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感受,接纳和信任孩子。

而你的恶意猜测,就像一张张标签一样贴在孩子身上,让孩子逐渐形成自我认知,并按照标签的结论去做事。

假设孩子在某个学习阶段遇到了困难,成绩不理想,本来只想一个人静一静,而你轻易地给他贴上“只知道玩游戏”的标签。

这个标签一旦形成,孩子会真的对学习失去自信心,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玩游戏”刚好为孩子的退缩找到了理由。

02  “上次考试没考好就锁门,这次是不是也这样……”

 

有些家长喜欢翻旧账,总喜欢揪着你某个错处反复说,哪怕孩子现在不是这样,你还会揪住不放。你还自以为是在心里想“我还不了解你”。

 

你这样做本质上并不是想解决问题,而是想压孩子一头,提醒孩子之前的痛苦。

 

03  “这是我家我想进就进”

 

有些父母非常缺乏边界感,总是认为自己和孩子是一体的:不仅随意进入孩子的房间,偷看他们的日记或者微信聊天记录,甚至在孩子已经明显表现出反感后依旧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他觉得孩子所有的事都是他的事,什么事都要指手画脚,指点江山,告诉孩子“你该怎么做”,甚至为孩子做决策,而不征求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孩子就像是父母手中的“提线木偶”。

 

父母的这种爱会变成一种枷锁。孩子的独立意识被打压就很难真正独立,通常会向两个极端发展,一是性格软弱,另一种是没有安全感。你的控制欲正在扼杀孩子的更多可能性。

 

锁门,本就是青春期孩子抵制父母控制的一种方式。他们想把父母的唠叨,管制,刺探和多余的关爱锁在门外,拥有一段只属于自己的自由和时空。

当我们发现孩子锁门时,闭嘴比追问更有效。去阳台上浇花,给孩子留足心理缓冲期。

别用“为你好”当万能钥匙,端盘切好的水果放在门口,比砸门讲道理管用百倍;留张“需要随时喊我”的纸条,比在房门口歇斯底里大吼少90%冲突;孩子主动开门时,千万别伸头张望房间!站在门口微笑问“喝绿豆汤吗?”立刻破冰。

也许你还没准备好接受自己的宝贝,不再是眼中无时无刻需要你保护的“小孩子”,但其实孩子已经悄悄准备好了,在向成人转变。我们应该克服自己的私欲,做文明,有界限感的父母。

如果你的孩子,进了房间锁上门,只要父母不要敲门,不要不停地问,不要歇斯底里,不要搜钥匙来强行开门,去忙父母自己的,真的一点都不打扰孩子……

慢慢的,过段日子,孩子会改变习惯,由锁门变关门,由关门变成开着门。

被信任的孩子,反而不会频繁锁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高中生爱锁门真相:父母这3句话一开口就输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