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评论阐释题如何解答?理清要素,分点阐释

审题:理清评论构成要素,明确问题指向和答题角度

古诗评论阐释题通常考查考生对诗歌评论的理解,阐释某一评论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要解答好这类试题,考生首先要读懂评论。这就需要对评论进行结构分析,理清其构成要素。如新课标Ⅰ卷让考生阅读宋人林希逸的《答友人论学》,回答第16题:

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道题所引的评论与诗歌内容有关,为“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这句话以打比方的形式阐述做学问的道理,其构成要素有两个,分别是“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和“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诗歌主题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就明确给出了答题方向。两个构成要素的关键概念分别为“看桃李”“树头枝底”,考生要抓住这两个概念,结合诗歌主题进行阐释。

有时候,命题者不会明确给出答题方向,而是将其隐含在题干中。这就需要考生根据评论,通过恰当的方法明确问题指向,确定答题角度。新课标Ⅱ卷也选择了一首宋诗——林逋的《湖上晚归》,第16题为: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这道题引用了王国维的论述“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其构成要素为“以我观物”和“物皆著我之色彩”。题目要求考生在所给诗歌中寻找相关印证,也就是阐释两个构成要素在诗中的具体体现,但题目并没有明确指出是哪一方面的体现,问题指向不够明确。这时,考生需要通过分析评论来确定答题角度。“以我观物”和“物皆著我之色彩”,说的是创作主体(“我”)和创作对象(物)的关系。对于抒情性极强的诗歌体裁而言,物我关系主要体现为意象和情感的关系。“物皆著我之色彩”说的是作品具有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特点。考生读懂这层意思,这道题的问题指向就明确了,答题思路也变得清晰。

 

答题:分点阐释,说明评论构成要素在作品中的体现

明确了问题指向和答题角度后,答题就变得简单许多。建议考生先解释评论的含义,然后分点阐释评论构成要素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比如,回答新课标Ⅰ卷第16题,先要正确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不要通过卖花担子上的桃李花来赏花,那样看不到花朵绽放的盛况;应在树头枝底观赏,才能真正感受到花朵盛开时充满活力的状态。

在此基础上,考生要立足所给诗歌尾联“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结合诗歌的主题,分点阐释评论的构成要素,即“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和“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分析它们是如何体现诗歌主题的。结合诗歌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这首诗的主题是讨论做学问的道理。评论中的“看桃李”喻指做学问,“树头枝底”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化用这句话,意在说明想要获得知识的真谛,就要回归本源;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花朵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就缺少生机与活力。分析到这一步,这道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

 

复习建议:构建古诗阅读鉴赏知识体系,关联教材强化训练

新一轮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评论阐释类题目答题策略?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构建古诗阅读鉴赏知识体系。评论阐释类题目重在阐释,本质上是用所给评论分析文本,从而印证评论。这就体现出确定答题角度的重要性。考生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快速读懂诗歌和评论,进而正确把握答题角度。复习备考阶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的古诗阅读鉴赏知识,形成清单。比如思想情感主要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离愁别绪、生活杂感等,表现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静写动等。在此基础上,细化每一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建构系统、全面的阅读鉴赏知识体系。

另一方面,教师要关联语文教材,强化同类题目训练。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命制工作体现出鲜明的教考衔接特色,并有不断加强的趋势。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均为古代诗歌阅读单元,教师可以利用这两个单元的课文设计相关题目,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请结合词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通过实践训练让学生掌握此类试题的解答方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高考|古诗评论阐释题如何解答?理清要素,分点阐释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