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读近几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的过程中,唐福玖、李贞发现这些题目大多在给出材料的同时设置了写作主题,并呈现出由显性主题向隐性主题转变的趋势。两位老师称其为主题型材料作文题,并对命题特点进行分析,帮助考生更好地审题和写作。请看——
笔者观察2020年至2023年的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发现很多题目不仅给出了材料,而且设置了写作主题,笔者将这一题型概括为主题型材料作文题,具体包括显性主题和隐性主题两类。本文探讨这两类作文题的命题特点,并给出一些审题和写作建议。
命题特点
显性主题型材料作文题出现频率较高。根据主题的表述方式,可分为词语型主题、短语型主题和句子型主题。无论哪种主题,都有其核心概念,并可以根据概念数量的不同,进一步分为单概念主题和多概念主题。单概念主题指写作主题中只有一个核心概念,比如2022年全国乙卷写作主题“跨越,再跨越”,表面看是一个短句,但只涉及“跨越”这一个概念性词语。多概念主题指写作主题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心概念,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又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比如同向型主题,指几个核心概念之间存在并列、递进或其他同向逻辑关系。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写作主题为“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核心概念为“距离”和“联系”;2022年新高考Ⅱ卷写作主题为“选择·创造·未来”,题目中的三个词语就是核心概念。
隐性主题型材料作文题虽未明确给出写作主题,但以给出关键词、限定写作对象等方式,将主题隐藏在所给材料中,考生不能一望而知,而需要仔细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比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材料的第一句话是“‘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其实就给出了写作主题,即“本手、妙手、俗手”。考生可将其转化为词语型主题,并正确把握这三个概念的所指及其彼此间的关系。又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材料的最后一句话“故事是有力量的”,新高考Ⅱ卷材料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中的“自己的空间”,也暗示了写作主题。
整体来看,2020年至2022年的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目多为显性主题;2023年作文题多为隐性主题。主题型材料作文命题由显性主题向隐性主题转变的趋势,体现出命题者对考生理解和提炼关键信息能力的重视。
审题及写作建议
第一,确定写作主题。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主题型材料作文题,审题的第一步都是确定写作主题。显性主题类题目已经明确给出写作主题,降低了审题难度。隐性主题类题目要求考生先认真阅读材料,找到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材料所聚焦的对象或表达结论、观点的句子,分析判断,确定写作主题。
第二,正确理解主题中的核心概念。
对于主题型材料作文,审题重点是正确理解主题的含义,再根据主题确定写作对象和范围,进而选择素材。其中,正确理解主题中的核心概念是关键,考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下面以2022年新高考Ⅱ卷写作主题“选择·创新·未来”中的核心概念“选择”为例进行分析。
一是依据材料相关表述确定核心概念的含义。根据材料可知,此处的“选择”主要指个人职业选择或对事业发展方向的选择,进一步说,是青年对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结合材料中对三个人物职业选择的解读,可以深化“选择”的内涵,比如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所热爱的职业或领域;青年选择未来人生道路时,要将自己置身于国家发展的大局中,让选择更有意义和价值;在做出选择后要不断创新,让选择发挥更大的价值;等等。可见,分析材料相关表述、确定核心概念含义,既能让考生紧扣材料,更了解命题者意图,也有效避免了写作过程中对核心概念进行随意阐释、肤浅解读等问题。
二是结合自身知识经验,丰富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五单元主题为“抱负与使命”,引导高中生思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教材编排了与马克思有关的两篇课文,因此一些教师教学时会选择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作为拓展阅读材料。面对“选择”这一概念,考生可以联系自己所学的课文和拓展阅读的文章,引入“尊严、思想正确、人类共同目标”等关键词,既丰富“选择”的内涵,也体现出自己的知识积累。
第三,对于多概念主题,要理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高考中的主题型材料作文题很少出现单概念主题,通常为多概念主题,这就要求考生在正确理解核心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理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据此合理安排论述顺序,谋篇布局。
依然以2022年新高考Ⅱ卷写作主题“选择·创造·未来”主题为例。首先,“选择、创造”属于动词,“未来”属于名词,可见它们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其次,“未来”属于结果性名词,因此“选择、创造”与“未来”之间可以构成因果关系或“前提/结论”关系;最后,“选择”与“创造”又构成递进关系。由此,可以这样理解三个核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青年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且进行创造性实践,才能造就美好的未来。如果考生对此理解不到位,在写作过程中就可能将三个核心概念并列为三个分论点,平均用力,作文就难以写出深度。
上面这个例子中,几个核心概念或并列,或递进,呈现出同向逻辑关系。实际上,更受命题者青睐的写作主题,通常包含具有辩证关系的一对或一组核心概念,几个概念之间既矛盾对立,又密切相关,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的写作主题,对考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比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写作主题“本手、妙手、俗手”,材料中详细解释了这三个核心概念的定义——“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同时揭示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这一方面降低了考生的审题难度,另一方面也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考生要能敏锐地看到核心概念背后的深层关系,写出的作文才具有逻辑性与思辨性,才能彰显深度。
此外,就多概念主题而言,考生还要注意根据材料判断是否需要重点论述其中某个概念,进而明确写作重点。比如下面这道作文题: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往往效率更高、效果更佳。但是,有时我们不得不面对自己不感兴趣,甚至有些枯燥的事。有人认为,能真正滋养一个人的事,往往都有枯燥的一面。如果人习惯了“精彩”,会逐渐失去忍耐枯燥的能力,难以获得真正的提升。
对此,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生活实际,以“兴趣与枯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这道题虽然让考生以“兴趣与枯燥”为主题写作文,但材料中用更多篇幅叙述“枯燥”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可以判断,命题者有意引导考生对“枯燥”进行分析论述。如果考生只谈“兴趣”,不谈或少谈“枯燥”,甚至否定“枯燥”,都不会得高分。
总之,主题型材料作文题对考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考场上遇到主题型材料作文题时,考生要先根据材料确定写作主题,然后分析理解主题中的核心概念;对于多概念主题,还要注意把握核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明确论述重点,让作文立意更加全面、准确、深刻,同时做到结构清晰、文脉顺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高考|主题型材料作文命题特点及写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