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自律孩子的背后,都有懂得拆架子的父母

趁现在试错成本还很低的时候,多一些观察和用心,多协助他做一些决定,给他一些自主空间,并启发他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会让孩子的成长变得更加扎实,随着时间的累积,也会培养出孩子独立自律的能力。这是孩子的成长,更是父母的成长。

在哈佛教育学院,最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 scaffold(脚手架)。盖房子的时候,先在外面搭起架子;房子盖好了,再把架子逐步拆掉。这里的架子就是“脚手架”,也就是英文scaffold。

在教育中,scaffolding代表的是一种阶段性、结构化的支持。教师或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和需求,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以帮助他们逐步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如同盖房子一样,scaffolding的最终理念是“必须拆掉这个脚手架”。重点在于逐步协助孩子达到自主性,而不是一直为他搭架子。

所以,懂得什么时候要搭架子,什么时候该拆架子,是一个必须靠观察和经验调整的动态过程。孩子的成长和家长的养育,是在动态中不断调整的过程。

引导孩子学习并为自己负责

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为自己负责。有些孩子很快就能掌握概念,开始自主学习;有些孩子需要比较多的耐心“助跑”才能起飞;还有些孩子一开始会自信满满地说“我不需要你的帮助!”但其实并没准备好,状况百出。

这时候,他愿意承认自己其实还不会,尤其在兄弟姐妹或同学面前,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和家长应该避免说:“你看,我早就跟你说过你不会!非要自己做,现在学乖了吧!”这种话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没有人天生就会自我管理,也没有人天生就完全不愿意自我管理。自我掌控权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尤其到了青春期,这个欲望会特别显著。所以学问在于如何在孩子开始主张自我主导权之前,就训练他具备这个能力,而这需要父母和孩子双方的计划和努力。

在千千、川川还不识字时,我和太太就在家里的白板上画了一个大表格,上面用孩子喜欢的卡通贴纸来提示每天到了什么时候,他们要做什么事。

后来他们识字了,贴纸就换成了文字,再后来变成了中英文。表格里的事项,一开始由我们来写,后来我们和他们商量着写,最后就由他们自己来写。

听起来不过是做了个日程表让孩子照着执行,但中间花了四五年的时间,我们也想尽了各种方法。比如每隔一段时间就换不同的版本,因为如果一成不变,孩子就失去了新鲜感,从而视而不见;有段时间采取积分制,孩子做到了可以拿积分,积分到一定程度可以换礼物;当然更多时候,我们要带着孩子执行计划,不然孩子很快就会放弃。

一直到孩子五年级,这个表格才从白板上撤下来,因为他们差不多都养成了习惯,知道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有没有偷懒的时候?当然!有没有敷衍塞责的时候?当然!我们大人也会有状况差的时候,孩子也是人啊!

总有一天孩子会自己做决定

我们都知道自律对孩子的人生助力有多大,但帮助孩子养成自律习惯绝对是一场持久战,我们既要和孩子的惰性做拉扯,也要挑战自己的耐心和韧性。孩子一旦能够自主地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父母就会轻松一大半。

特别是在高年级,学业开始繁重,孩子也到了青春期,真的可以省去父母很多口舌,也免去很多不必要的亲子冲突……

孩子从小就应培养好的保健习惯、学习习惯和情绪处理习惯。可以趁早搭架子,协助孩子培养,也可以逐步拆架子,让他们自己锻炼。比如,在安排妥当孩子每天的生活学习事项后,留给孩子固定的时间如半小时,由他自己决定做什么。

父母可以给出建议,但对孩子在这个时间的安排不做干涉。这么做,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孩子对时间的掌控感;另一方面孩子得到尊重,能够自主决定,也容易培养他的自尊和自重。

还有一个技巧是让孩子预估每件事情花费的时间,再去对比真正做时花费的时间,这会让孩子对时间的消耗和事项的安排有直观的感受,有助于他自己安排事项,制定计划时更为合理,也更容易完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每个自律孩子的背后,都有懂得拆架子的父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