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把“穷病”带给孩子?

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

有一句台词,如同重锤般击中心灵:

“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而已。”

人们常常以为穷困便是绝望的代名词,但真正的穷,其实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当贫穷如同冰冷的血脉,悄然渗透进一个人的骨髓,乃至遗传给他的后代,那时的穷,才显得如此可怖。

当父母亲眼目睹自己的子女,像是被社会阶层这堵无形的墙所困,无力挣脱,心中的绝望才如潮水般汹涌而来。他们明白,自己的爱是无价的,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

但面对子女未来的黯淡,他们却感到无能为力。

那份对子女未来的期盼和焦虑,如同尖锐的刺,深深扎进他们的心头。他们渴望,能为子女铺就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让他们不再受困于贫穷的枷锁。

却不知道,一些行为却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你有没有,把“穷病”带给孩子?

 

01

不让孩子接触钱。

年幼的孩子过早接触金钱,未来是否还能守住本心?

因此,许多父母选择将孩子的压岁钱收起,以“代为保管”之名,避免他们过早与金钱产生瓜葛。但他们未曾意识到,这样的做法反而激发了孩子们对金钱的强烈渴望。

我们不能否认:

金钱确实具有巨大的诱惑力。

然而,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正确看待和运用它。

我们需要告诉孩子,金钱并非万能,但也不能忽视其价值。我们应该教会他们,在有限的范围内,如何理性地对待金钱,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消费和规划。

周杰伦的故事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如果他的母亲因为生活的窘迫而剥夺了他接触钢琴的机会,那么音乐界可能会失去一位巨星。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种深入骨髓的贫穷思维。它限制了我们的视野,束缚了我们的梦想。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从小接触金钱,了解它的价值,学会如何合理运用。正如那句话所说:“如果你在年轻时曾在巴黎生活过,那么巴黎将永远伴随你。”

让金钱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助力,而非绊脚石。

 

02

总说东西太贵了。

许多人,仍旧自称为穷人。

贫穷与富足,往往只是个人的一种体验。

有些人或许已经拥有了房产和车辆,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觉得自己贫穷;而有些人,或许仅仅满足于温饱,却坚定地认为自己并不贫穷。

让我们暂时撇开这些主观感受,有些父母却经常在孩子面前谈论物品的价格,不断比较,直到孩子自己主动放弃购买,说:“妈妈,这个玩具太贵了,我不买了。”这样的教育方式,无形中给孩子的心灵投下了贫穷的阴影。

在某个综艺频道中,主持人吴昕似乎总是那个最容易被忽视的存在。她身上散发出的不自信气息,让她在舞台上总是扮演着绿叶的角色。

她曾坦言,自己曾经历过每个月只有1500元工资的艰难日子,甚至有时连饭都吃不饱。这种生活的烙印,无疑在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自卑印记。

当父母以贫穷为借口,不断向孩子灌输这种思想时。

他们实际上已经将“穷病”传染给了孩子。这种深入内心的自卑感,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让他们难以摆脱。那么,何时孩子才能摆脱这种束缚,找回自信,勇敢地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呢?

这需要我们共同去思考和探索。

 

03

消费不起就骗孩子。

朋友是出了名的节俭持家。

与她一同出行的人都知道,她从不涉足高消费的场所,哪怕是逛逛也不肯。

挑选衣物时,她总会先查看标签,价格合适才会试穿。

她的生活观念或许在有些人眼中是优点,但我不禁思考,她这样刻意避免让孩子接触更多,是否会在无形中束缚孩子的思想和探索精神?

长大后,孩子是否会变得畏手畏脚,缺乏自信和勇气去尝试新事物?

我们常说,有些人看起来不大气。

他们的身上,总带着一种“犯怵”的气质,这其实是内心深处对未知和风险的恐惧和不安。贫穷或许并不可怕,低消费也不是缺点,但如果将贫穷带来的局限和束缚传递给下一代,那就成了一种可怕的传承。

 

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里。

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自由翱翔,勇敢探索。

而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是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生活,让他们明白贫穷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拥有一颗敢于尝试和追求的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无畏无惧。

父母之爱,深沉而伟大。

它超越了贫穷的束缚,成为他们心中最坚定的力量。在这无尽的黑暗中,他们为爱而战,为子女的未来而战,只为那一丝希望的曙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你有没有,把“穷病”带给孩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