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从履历看,学校背景、成绩、活动、文书,我都做到了我的极致,也是老师心中的爬藤苗子。那么,到底为什么接连被拒呢?
大家好,我是Joanna,目前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大一学生。目标双专业Applied Math(应用数学)和Global Studies(全球研究),一个搞钱,一个热爱。
时间倒回到一年前,我还是一枚焦虑的高中申请党,从放榜前几日,我开始坐立不安,紧张到前一小时,开始手脚冰凉、全身发抖。
时间到。我一边急促地呼吸着、一边打开六个网页进行登录,点开耶鲁、哥大、宾大、布朗、杜克、康奈尔大学portal里的view update。然而,当我一封封拆开邮件时,每一封跳出的都是“拒,绝”或者“等待”,重复六次。
半小时之后,我才清醒了过来,好像漫漫长夜的一场梦,终于做完了。
思绪回到一年后。如今我已在伯克利度过了非常充实的一年,我反倒开始看清了我为什么被拒的本质。
单从履历看,学校背景、成绩、活动、文书,我都做到了我的极致,也是老师心中的爬藤苗子。那么,到底为什么接连被拒呢?
我认为主要的问题是曾经的自己过于虚荣、过于功利。
我不应该把自己标签化,否则会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狭隘的定义、从而对自己的认知产生偏差。我不应该完全相信所有的事情都像竞技体育一样,技术最好的人不一定拿金牌。我也不应该过于沉浸在别人的赞美与崇拜里,否则容易迷失自我、为别人而活。
高中,我的内心深处有这一种完美主义的执念。比如,只允许学校成绩单上出现A,只允许AP考试成绩单上出现5分。
因此,当我有一些事付出了努力还做不到自己“最好”的时候(这个“好”的标准似乎也是我自己定的),也就是意味着我无法达到自己理想状态下的“完美”的时候,我就开始自我怀疑、没有动力。
换句话说,只有拿到第一名或者说达到我心中的第一名的标准,我才会心安。一点消除不掉的瑕疵,就能让我有全盘放弃的冲动。
被拒绝这件事,影响了我对于“成功”的定义。
进入大学后,我才发现,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特别、宝贵、值得感激的经验。
只要在每一次挑战来临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全力以赴地做最好的自己,无论结果如何,都是一次“成功”。而这是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很大的力气去想明白的道理。
我扪心自问:GPA 4.0到底有什么用处?
或许,它唯一的用途就是满足我的完美主义执念以及虚荣心。我不再觉得成绩单上的B+刺眼,只要我从这门课里真正地学到了知识、提升了技能,这就够了。
甚至申请大学时反复修改来修改去提交的文书,没几篇是我真实的想法,理智和情感不同意彼此。因为我太在乎结果。
所以,大学,还有以后的人生,我奉承的就是一套“想做就做,再不做等到什么时候做?”的理论,天不怕地不怕,随心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教育】被6所藤校全拒的女孩赴美一年 终于知道错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