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 没去过potluck不算来瑞典留过学?

它是欧美留学生最乐于组织的社交活动:一人带一样菜来参加聚会,如果有主人,ta也准备一两样就可以了。

 

第一次听说这种形式的聚会时,我是一脸懵逼的。在我以往的经验里,同学聚会吃饭要不出去下馆子,要不去某位同学家里,哪有每个人做一个菜带来的?

不过据说Potluck的现代形式缘起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想来也合理,多数国际留学生的经济状况确实一般,拼拼凑凑一桌菜也不容易哈哈!

有一个potluck的先决条件不能忽视,那就是在欧美能有potluck的存在,得多亏大多数的学生宿舍都有自己的厨房,且一般设备齐全(没厨房,难道让我在床边的小电饭煲里偷着炒菜吗?

 

 

留学生Potluck发生的频率和质量,受专业内容、专业人数、专业以外的社交等因素影响。

怎么说?

比如,我的室友,她们专业一共就五个人,倒也可以办Potluck,但一个人做五个人的饭也不是什么大难事,Potluck并非必要。

而我们班一共四十三个人,虽说开Party不会全到,但一般也会有十几二十来个人,如果做饭的任务都压在一两个人身上,那真的是很痛苦(比如我去年的新年聚会,来了三十多个人。三大锅麻辣香锅和一大桶杨枝甘露就给我累趴了?)

 

所以,人多的情况下聚会吃饭,Potluck一定是不二之选,省钱省力,又能尝试不同地区的美食~

当然啦,也不全是美食……毕竟有人不擅长数学,就有人不擅长做饭。这时候,略显尴尬,因为你能从食物剩余的多少,判断这个菜是否受大家喜欢。

不过,做了就是心意,大不了下次换个recipe(食谱)呗!

 

我觉得唯一难踩雷的,是学食物研发的同学举办的Potluck。小二有幸参加过一次,感觉个个都拿出了做食物实验的劲儿,揉的丸子、切的片儿大小均等,口味和卖相都能和外面的餐厅媲美,这个Potluck的专业质量我给?

我们班Potluck的特色是“全素”,相当大的原因和我们学的专业“环境与可持续”有关,一部分人为了自身健康不吃肉,而另大多数关注的是畜牧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中国菜里的素食选择还是很多的,小二目前尝试过的有地三鲜、粉丝包子、炸豆腐、红豆糯米丸子、凉拌素菜、椰蓉糯米滋、豆浆、麻辣素香锅、土豆饼、炒饭……

感觉我把前二十多年没做过的菜,一股脑儿都在瑞典实验了一遍?

 

虽然小二每次做的菜基本会被清盘,但每次做前其实都顶着“巨大的压力”。因为,我们班就我一个中国同学??‍♀️

由于我大中国美食的盛名,每次我带着饭盒登场,大家的眼神里都藏不住兴奋与好奇……导致我会怕自己搞砸。好在收到这种瞩目的不仅有我,还有 —— 来自欧洲美食天堂的意大利同学??

 

但是别担心,哪怕你做的食物再难吃,在瑞典,不会有人说出来,她们只会想尽办法的夸你!

又或许,她们对食物的要求真的不高。毕竟,如果下面这种三明治都能在餐厅卖二十块人民币,我随便炒个菜算美食也不为过吧??

 

如果你以为Potluck只是为了吃饭,那就错了,它也是为了社交?吃之前,一般大家会介绍自己做的是什么菜,里面放了什么,再拔高一些,甚至会介绍菜背后的一些文化背景。

这时候,好奇的小伙伴可能会问你各种问题,比如怎么做得呀?可不可以和你学呀?这样,一段conversation(对话)就成功开启了?

 

更有意思的是,同样的食材,会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做法,用不同的调料等等。比如饺子,除了咱们中国的饺子外,意大利、波兰、土耳其、墨西哥、韩国等等都有自己的“饺子”。我们笑到,也是,人类对于面粉的想象看来都差不多。

能在差异中寻找到相通之处让我们都有些小惊喜,一次次的potluck也在拓宽着我的味觉与视野。以食会友,还不错。

哦对啦,小二下周有一个素食Potluck,大家给出出主意,这次做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有人说: 没去过potluck不算来瑞典留过学?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