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历史上的他们也曾英国留过学

你知道吗,其实历史上中国有很多名人在英国留学,那他们那个时候都在英国发生了哪些事呢?

小伙伴们是不是也好奇?今天就让我们一窥当时的名人英国留学故事吧!

钱钟书、杨绛与牛津大学

钱钟书和杨绛两位文学大家的浪漫爱情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这对神仙眷侣也曾赴英国读书。

1932年3月的一天,两人在清华园一见如故,怦然心动,自此便打算携一人,终一生。

1935年春,钱钟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那个时候杨绛还没毕业,为照顾钱钟书,打算放下学业选择奔赴英国自费留学。同年7月他们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随即与丈夫一同赴英留学。

钱钟书到牛津大学,入读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杨绛这边却没有那么一帆风顺,她原本打算进不提供住宿的女子学院研修文学,但是名额已满,想要入读的话,就要改修历史。她不愿意改修,也不愿到别的城市读书。综合考虑,还是觉得决定不入学院,在牛津大学旁听文学课程,自学西方文学。

初到牛津便发生了一件趣事,脚还没落地钱钟书就公共汽车上摔了下来,钱老将此称作“和牛津的第一次拥抱”,从那之后他上下公车都十分谨慎。

在牛津的时光,两人在学术上的痴迷也是如出一辙,除了平时的学习,他们课下也是时长浸泡图书馆,几乎将博德利图书馆的西方文学著作全部读完。

除此之外,两口子的生活也过的十分温馨甜蜜。杨绛先生在多年后回忆道:“我已不记得看过哪位英国传记作家的书,在书中写到他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结婚;我娶了她十几年,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要娶别的女人。我把这段话读给钟书听,他说:我和他一样。我说:我也一样。”

牛津大学建校于1167年,是一所世界级的顶尖学府,历届培养了6位英国国王,8个国家12位国王,26位英国首相,19个国家的总统及首相,将近7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大批知名的科学家,以及无数政商界领袖。

徐志摩、金庸与剑桥大学

想起徐志摩,就不由的会想到他的《再别康桥》,直到到现在如果你在剑桥大学校园,你都还能看到那块石碑刻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自小父亲就开始培养他的经商技能,但徐志摩志不在此,违背了父亲的意愿。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迷茫的时期,他决定去追随他的偶像罗素,奔赴英国,但那个时候罗素已经不在剑桥大学,被剑桥除名。

无奈之下只能暂时住在伦敦,就读于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后面结实了林长民以及她的女儿林微因,由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狄更生。

此后,与狄更生亦师亦友,狄更生更是成为他弃政从文的引路人,在他的推荐下进了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政治经济学,甚至对他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徐志摩曾经在日后回忆起剑桥说道:“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说到徐志摩那就不得不提起另外一位武侠小说泰斗——金庸老先生,这两位是表兄弟的关系。

金庸老先生也曾到英国留学,居然是在他81岁高龄的时候,那个时候他的事业已经达到顶峰了,但是他仍坚持求知,辞去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的职位,远渡英国求学。

其实早在年幼时,金庸就已经埋下了去英国剑桥的种子,那个时候父母常以表哥徐志摩来激励他,自此他便有了这个想法。但是后面遇到了战乱,就迟迟没有成行。

80多岁的高龄,剑桥大学就决定颁予金庸老先生荣誉博士学位,要知道这个学位已是最高荣誉了,但金庸老先生十分坚持,仍要选择申请普通博士学位,不为学位,只为学问。几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曾有人问金庸:

“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

金庸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他在人间大闹一场,轰轰烈烈,影响了几代人…

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与牛津齐名,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是英国罗素大学集团、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金三角名校、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及剑桥大学医疗伙伴联盟成员 ,曾培养了120位诺贝尔奖得主,15位英国首相,30多位来自不同国家的的总统、总理,更有诸如牛顿、达尔文、凯恩斯等近现代科学的开创者。

辜鸿铭与爱丁堡大学

辜鸿铭老先生作为清末同时精通西洋与东方文化的第一人,不少人觉得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奇人,有人称之狂傲,有人称之怪杰,有人不理解他为什么固执守旧,但就是这样一位学者对家国的热忱刻在骨子里。

辜鸿铭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国语言,学贯中西,曾在爱丁堡大学就读,他出生在马来半岛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在爱丁堡大学获得英国文学学位,一生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

辜鸿铭的父亲是辜紫云当时是橡胶园的总管,有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在这种环境下自小遍有着超强的记忆力。

1867年,10岁的辜鸿铭被布朗夫妇带到了英国,在一所著名中学学习英国文学,课余时间就义夫布朗就教授他德文。

1870年,辜鸿铭被义夫送往德国学习科学,在1872年又回到英国,彼时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此时的他才年仅十来岁,又以优异的成绩被爱丁堡大学录取,学习英国文学,与此同时兼修拉丁文、希腊文。

那个时候他便立志将爱丁堡大学的图书馆各国名著读个遍,辜鸿铭晚年忆及此事时曾说:“说也奇怪,一通百通,像一条机器线,一拉开到头。”

1877年4月,年仅20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又取得了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面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

《京华烟云》中就曾提到过辜鸿铭反击洋人的情景,林语堂在小说中写道:“若是听见洋人用洋文批评中国,他就出其不意,使洋人大惊。不管洋人是用英语,德语,法语说话,那都没关系,他都能以同样的语言回答。”

爱丁堡大学创建于1583年,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属于罗素大学集团、科英布拉集团、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等组织成员。四百多年的历史中,培养了爱丁堡大学培养了众多知名人物比如: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数学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等等。它的强势学科也有很多,比如商科、工程学、计算机、教育学、哲学、语言学、考古学、历史、法学等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想不到,历史上的他们也曾英国留过学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