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贬值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考研?

在学历贬值的背景下,考研和留学热度不减的现象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社会对教育价值的多维度需求。以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留学为例,其低门槛、低成本、短学制等特点,恰好契合了部分人群在学历焦虑与职业需求之间的平衡点。

    根据2025年数据,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222万人,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数量也突破百万,但就业市场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并未同步增长。例如,2023年研究生就业率(44.4%)甚至低于大专生(56.6%)。

这种“高学历过剩”直接导致学历的边际效益下降,部分高学历人才被迫从事低技能岗位,如博士竞争街道办职位、985毕业生送外卖等,引发社会对学历价值的质疑。

学历的“敲门砖”属性仍存
尽管学历含金量下降,但在就业竞争中,学历仍是筛选门槛。例如,海底捞招聘中,985/211学历可获额外补贴,普通本科则低一级。这折射出社会对学历的符号化依赖——即便能力优先,学历仍是“入场券”。

“学历是平台,能站上平台才有机会展示实力”。

低成本与短学制:规避国内竞争压力
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的一年制硕士项目(英语/俄语授课)成为热门选择。其总费用仅需5-8万元/年,远低于欧美国家,且无需雅思/托福成绩,仅需通过校内英语测试。

对于经济条件普通或急于提升学历的群体而言,这种“低成本快速镀金”模式极具吸引力。尤其对比国内考研的激烈竞争(2025年报考人数仍达388万),留学成为一条捷径422。

学历认可与政策支持
中白两国学历互认,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的文凭可通过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可用于考公、考编及企业求职。

学历的“工具性”价值在于提供“合规性背书”,而非绝对能力证明。

特定领域的就业优势
白俄罗斯在航空、航天、医学等专业领域继承了苏联时期的教育优势,其毕业生在“一带一路”合作背景下更具竞争力。例如,中白工业园等项目的推进,增加了对俄语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这种定向优势让部分学生选择“错位竞争”,规避国内热门专业的过度内卷。

在阶层固化加剧的背景下,普通家庭仍将教育视为唯一可控的上升通道。即使学历贬值,留学或考研仍被视作“兜底选择”。

白俄罗斯留学的低门槛(接受中专、自考本科申请)为学历弱势群体提供了“补救机会”满足了“至少拥有硕士学历”的心理安全感。

社会评价体系的惯性依赖
尽管部分岗位技能需求高于学历,但社会对“海归硕士”“全日制研究生”的标签化认可短期内难以改变,白俄罗斯留学经历可提升英语能力并增强简历“国际化”属性,间接提高求职竞争力。这种符号资本在考公、国企招聘中尤为显著。

 

学历贬值的本质是单一评价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结果,白俄罗斯留学热潮反映了教育市场的细分需求,部分群体通过“高性价比”路径获取学历背书,同时借助特定领域优势实现差异化竞争。

未来,随着就业市场对技能与经验的重视度提升,学历可能逐渐从“硬通货”转变为“基础配置”,而教育选择也将更加多元化。对于个体而言,关键在于结合自身目标,理性评估学历的“工具性”与“实质性”价值,而非盲目追随浪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学历贬值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考研?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