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一 心理发展阶段
幼儿在特定的心理发展阶段,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在这个时期,他们对自身需求的关注度极高,当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情绪会迅速地爆发。比如两个孩子因为争抢玩具发生冲突,没有抢到玩具的孩子就会说出“我要打死你”之类的狠话。
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尚处于发展初期,没办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无法精准地描述内心感受,只能选择最具冲击力的词语来宣泄不满。
原因二 污言秽语敏感期
3-5岁是幼儿的污言秽语敏感期。这些语言可能是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渠道学来的,比如父母的口头禅、观看的电影电视剧、周围人的对话等。
有的孩子为了引起注意,故意说一些敏感词汇。孩子往往不理解这些词的真正含义,只是单纯觉得使用这些词能吸引他人关注,所以会频繁使用。
应该秉承什么样的态度
部分家长在听到孩子说“打死你”等言语时,会过度恐慌,甚至给孩子贴上“恶劣”“粗鲁”等负面标签。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因为幼儿正处于语言学习和行为规范养成的阶段,他们的言语更多是受当下情绪和环境影响,并不代表其真实的品德。随意贴标签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对自己产生负面认知,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言语规范要求过于严格,一旦孩子说出不符合期望的话,就严厉批评。这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越是被禁止说某些话,就越要去说。
另外,这种过度管理还可能使孩子学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绪,不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
1. 优化语言环境
孩子的语言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周围的环境。家庭中,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在孩子面前说脏话。同时对于孩子观看的电影、电视、动漫、绘本等内容也要严格筛选,避免孩子接触到含有暴力、粗口等不良信息的作品。
2. 教给孩子更多表达情绪的词汇
家长可以选择一些专门教导孩子如何表达情绪的绘本,比如通过不同颜色、场景和角色的描述,让孩子直观地理解各种情绪的特点和表达方式。让孩子观看此类动画片,引导他们从中学到丰富的情绪词汇。
当孩子总是对其他小朋友说“我要打死你”时,家长可以模拟孩子的行为,用同样的话语和态度对待孩子,让孩子感受被这样言语对待时的害怕、伤心等情绪。然后引导孩子思考更合适的表达方式,教会孩子在遇到问题时,用平和、理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复杂词汇:纠结、犹豫、无聊、失落、困惑等
3. 消除“禁果效应”,不做过激反应
禁果效应是指孩子因某些行为能引起家长的强烈反应,从而反复进行该行为以获取关注。因此家长应对孩子的这类言语时,在反应时间上要适当延迟,不要立刻回应。在反应程度上要保持平和,避免过激。同时,家长要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可能是渴望父母的关注,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满足其情感需求。
4. 适度冷处理,巧妙岔开话题
当孩子说“打死你”或其他攻击性言语时,家长可以采取适度冷处理的方式,避免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话能引起父母注意而变本加厉。比如孩子因为家长没给买冰淇淋而说“我要打死你”,家长可以说:“你要打死妈妈,那以后就见不到妈妈了。是不是因为妈妈没给你买冰淇淋不开心呀?妈妈给你定的规矩是每天只吃一个。你还记得保护牙齿的绘本吗?牙齿里有小虫子会很疼的。”
——那你以后就见不到妈妈了
爸爸,我要打死你
——那爸爸会很疼哦,宝贝
我要锤死舅爷爷
——这个表达不好,你能换一种方式吗
我要打老师,老师让我吃青菜
——你不想吃青菜是吗
1. 没抢到玩具,孩子说“打死你”
态度上:双方家长保持冷静,不要误解孩子真的会“打死你”
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温柔地说:“宝贝,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没有抢到玩具。但是说‘打死你’是不对的哦。我们可以说‘我很不开心,我想要那个玩具’或者‘我们一起玩好不好’。这样别人就知道你的感受了,也会更愿意和你一起玩。”然后引导孩子向小伙伴表达自己的想法,教会孩子如何分享玩具。
2. 家长批评孩子,孩子说“打死你”
态度上:被批评时,孩子不开心是正常的。家长保持冷静,不要被孩子激怒。
对孩子说:“宝贝,被批评了不开心是正常的,但是不能说这样的话哦。你可以说‘我知道错了,但是我还是有点难过’。妈妈批评你是希望你能变得更好,不是要让你不开心。”接着抱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
如果孩子激动,可以等孩子冷静后再和孩子沟通。
3.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说要“打死”别人
态度上:不要着急在语言上纠正孩子的措辞,询问孩子愤怒背后的原因。
“宝贝,和小朋友有矛盾的时候不能说这么凶的话哦。你可以告诉老师或者回家告诉妈妈,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比如你可以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做,我们好好说可以吗’”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怎么解决和小朋友之间的矛盾。
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还比较弱,当他们生气、沮丧或者不满的时候,不太会用更恰当的方式表达,就容易冒出像“打死你”这样比较激烈的话语,孩子觉得这样说话更有力量。家长要优化孩子成长的语言环境,帮助孩子学会更多表达情绪和想法的词汇,引导孩子使用文明语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如何正确对待幼儿总说“打死你”的行为?当孩子说一些不好的语言时,您准备如何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