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民族文化的不朽基因,传承中华民族的高洁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典藏·清廉》,今天我们一起品读《司马温公文集》,从中感悟司马光“清廉传家”的傲然风骨。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编纂的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自问世以来,影响深远,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司马光一生勤俭廉洁,不喜华靡,为官四十多年,他“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除了薪俸之外,从不收取非分之财。我们如今翻阅典藏史书,总能看到有关司马光“抠门儿”的描述。
司马光在洛阳编纂《资治通鉴》时,让工匠在园中挖了一个大坑,砌成一间地下室,作为写作之所,美其名曰“壤室”。地下室冬暖夏凉,无人打扰。当时大臣王拱辰亦居住在洛阳,宅第奢华十足,中堂建屋三层,最上一层称为“朝天阁”。二者相较,洛阳人戏称:“王家钻天,司马入地。”司马光住处极其简单,除了图书和卧具,什么都没有。他的卧具更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根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这是因为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时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生怕自己因疲劳睡过头,耽误编书进程,为此他特意命人用圆木做枕。木枕圆、且光滑,身体稍稍一动,头便从枕头上落下,人会立刻惊醒,便可继续起来伏案写作,所以,他又把此枕称作“警枕”。
司马光妻子去世后,清贫的司马光拿不出给妻子办丧事的钱,只好把仅有的3顷薄田典当出去,置棺理丧,尽了丈夫的责任。
作为北宋的四朝元老,司马光根据自己一生的经验,写了家训《训俭示康》,告诫儿子司马康和后世子孙“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怎样才能够像他一样,清清白白做人,光明磊落做官。
《训俭示康》收录于《司马温公文集》,司马光写道:“我本来出身在卑微之家,世世代代以清廉的家风相互承袭。我生性不喜欢奢华浪费。从幼儿时起,长辈把金银饰品和华丽的服装加在我身上,总是感到羞愧而把它们抛弃掉。二十岁忝中科举,看到喜宴上只有我不戴花。同年中举的人说:皇帝的恩赐不能违抗。于是才在头上插一枝花。一辈子对于衣服足以御寒就行了,对于食物足以充饥就行了。一般的人都以奢侈浪费为荣,我心里唯独以节俭朴素为美,人们都讥笑我固执鄙陋,我不认为这没什么不好。孔子曾说:‘与其骄纵不逊,宁可简陋寒酸’,又说:‘因为节约而犯过失的很少’,还说:‘有志于探求真理而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看作美德,当今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哎,真奇怪呀!”
宋仁宗临终前曾留下遗诏,要赏赐司马光等大臣一批金银,但司马光不为所动,领衔上书,陈述国家穷困,不愿受赏。几次上书,未获批准,于是就将赏赐自己的一份交给谏院,充作公费。
司马光不论身居何职,从不忘却平生所怀“忠君、利国、养民”之志。他以“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的信念专心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前后共费时十九年,据说仅编写《资治通鉴》用的草稿就堆满了两间房子。
司马光诚实正直、廉洁自守、勤政尚俭,被后人视为道德典范。苏轼赞扬司马光:“论公之德,至于感人心,动天地,巍巍如此。”
《典藏·清廉》,让浸润在典籍里的清廉故事“活”起来,让潜蕴在典籍里的朴实道理“走”出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典藏·清廉|司马光:清廉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