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乱跑义的“窜”与“蹿”混用的现象颇多,“蹿红”误为“窜红”的用例也时有所见。刘琴勇追溯了这两个字的源头,通过梳理其演变过程,说明了它们的内在联系。一起来看——
“窜”与“蹿”混用的现象颇多,早在2006年就有专文讨论了“蹿红”误为“窜红”的现象。为什么“窜”与“蹿”一直纠缠不清?这就需要我们追溯其源头,了解其演变过程。
“窜”在先秦时代的历史文献中已出现。《说文解字》释为:“从鼠在穴中。”《尔雅》:“窜,微也。”其表示老鼠隐藏在洞穴中,为会意字,形义密切相关,本义为隐藏。后由因果联想而产生逃跑、奔逃之义,在此基础上产生大量复音词,如“流窜、逃窜、狼窜、窜亡”等;同时还有放逐的意思,如“窜逐、窜流”。由以上意义产生的词语都为贬义词。此外,“窜”还有措置、容纳、改易、混入和用药熏等义,词义范围不断扩大。
“蹿”的出现要晚得多,大约初见于元代。虽然1986年版《汉语大词典》引用的最早例句为唐代《朝野佥载》:“甲仗纵抛却,骑猪正南蹿。”但据《说郛》卷二及《历代小史》考证其不同版本,“蹿”原应作“掾”,此例证不可信。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最早收录“蹿”字,把“蹿”与“窜”放在桓欢韵中,语音完全相同,都为去声。当时的具体用例有:
(1)过关津怕的是人虚站,又道我恰离家初二三。胆儿又虚,色儿又惨,百忙里蹿行马儿不住叫喊。(元·曾瑞《醉花阴·元宵忆旧冻》)
(2)一地里快蹿轻踮,乱走胡奔,紧先行不识尊卑。(元·刘时中《新水令·代马诉冤》)
从这两例元曲材料可以看出,“蹿”最初应为逃跑、奔跑义。其作为形声字,“𧾷”表意,“窜”表声,是在“窜”的基础上产生的同音同义词。
在已有“窜”字表达逃跑义的基础上另造新字记录同一意义,这体现了表义明确化的内在需求。“窜”字义项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增多,除了表达“隐藏”这一本义理据明确外,其他义项与形体之间的联系很弱,单独出现时通过字形很难直观理解其引申义,词义的体现需要依赖语境。而逃跑是常用义项,为了表义明确化、增强词义表达的透明度,人们在原字的基础上添加足字旁,凸显意义与脚有关,通过字形明确意义指向。
一开始,“蹿”字使用频率并不高,元曲中仅有两例。这可能是受“窜”字复音化影响,即通过增加一个或几个意义相关的语素,与“窜”组合在一起构成复音词,能起到明确词义的作用。如“逃窜、流窜、投窜”,结合所增语素字面上的意义,人们可以比较准确地获知该复音词的词义。如果直接使用结构凝固、意义整体性强的成语,如“豕窜狼逋”,也不必纠结于单个字的字义。可以看出,“蹿”作为“窜”字表逃跑义时的同音同义词,最初只为使用者提供了另一种字形选择,因通行范围窄,其影响力有限。
到了明代,“窜”与“蹿”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含义发生了变化,由“逃跑、奔跑”所隐含的方向性引申出具体动作义“向上或向前跳、往上冲”,如:
(3)那马闻得锣响,见了虎头,大惊,只一蹿,把那人倒掀落水。(明·孙高亮《于少保萃忠传》)
(4)孔宣轮刀来架,土行孙身子伶俐,左右窜跳,三五合,孔宣甚是费力。(明·许仲琳《封神演义》)
最初,两字在这一意义上可以互相替换,到了清代也是如此,“前蹿后跳、上蹿下跳”可以写成“前窜后跳、上窜下跳”。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在“上蹿下跳”词条之下补收了“上窜下跳”,既体现了该词使用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又说明至今“窜”与“蹿”两字依旧在“向上跳”义项上用法相同。虽然词典中明确“蹿(cuān)”与“窜(cuàn)”读音不同,但因受方言或读字读一半习惯影响,许多使用者对这两个字的差别处于认识模糊的状态,认为它们是同音同义词。
在现代汉语中,“窜、蹿”的逃跑、奔跑义引申出迅速义,也可以表示“向上猛长、迅速上升”。“窜红”因此产生,表示“迅速走红”,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报纸中大量出现,但此时未出现“蹿红”一词。请看:
(5)《麦雪红将入仙乐 预料短期内窜红舞国》(《跳舞日报》1941年4月24日)
(6)《天蟾出冷门张美娟一炮窜红!》(《真报》1947年6月14日)
(7)《丁静闪电窜红仙乐出风头》(《小日报》1948年7月4日)
为了凸显、强调迅速义,可以在“窜红”前加上“短期内”“一炮”“闪电”等修饰语,后面可接地点宾语等,也可以不带宾语,用法比较灵活。后来,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窜红”一词因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而退出了内地的词汇系统,但在港台地区依旧通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娱乐业也快速发展起来。可能是受港台地区娱乐新闻的影响,内地借鉴使用“窜红”一词,于是该词又慢慢进入大众视野,与此同时,“蹿红”也应运而生。宋子然所编的《汉语新词新语年编(1997—2000)》最早收录“窜红”,之后“蹿红”出现在《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窜”与“蹿”都可以用来表达“迅速上升、猛长”的含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报纸文章可以印证这一点。请看:
(8)自从队里1979年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全队生产和社员生活一下子蹿上去了。(《人民日报》1982年3月8日)
(9)去年1公斤价值1万元左右,这已令人瞠目。今春竟呼啦啦窜到1.8万、2万元。(《人民日报》1989年4月17日)
(10)一踩油门,车速窜到了每小时70公里。[《人民日报》(海外版)1993年9月26日]
虽然“窜”与“蹿”在表达“迅速上升、猛长”含义时都具有内在理据性,但可能是考虑到“窜”的语义负担重,除了与“蹿”意义相同,还有其他意义,而“蹿”与之相比语义单纯得多,因此各类字典、词典为“蹿”字补充新义时没有为“窜”增加义项,并确定“蹿红”为规范词形。两字在意义上的密切联系,不可避免地造成使用混淆的情况,但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看,这不符合经济性原则,语言规范势在必行。十几年来,这两个字的规范效果虽然有限,但因权威词典的影响及专家的呼吁,“窜红”的使用与“蹿红”相比,已呈现下降趋势,后续的发展变化还需静待观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纠错|正本溯源“窜”与“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