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天机:“传”“承”,为何自古的大医学家皆重生命的修行?

岐伯、伊尹、华佗、孙思邈、扁鹊、董奉……

 

我们所了解的与“医”有关的词汇:

“岐黄之术”“悬壶”“杏林”也皆是一段超越我们现代认知的神奇故事。

 

今天,就继续聊聊这些故事。

 

 

01

 

 

岐黄之术与岐伯、黄帝

 

 

中国古代把医术又称为“岐黄之术”。

何为岐黄?

 

岐是岐伯,黄是黄帝。

 

岐伯是上古时期伟大的医学家,被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

 

宋《路史》载:

 

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

 

黄帝曾称“岐伯”为天师—— “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也。”

 

据说,岐伯曾随广成子、赤松子、中南子等仙人学医,他的医术实际是来自神仙的教授了。

 

当年黄帝在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时,中南子向黄帝推荐了岐伯,岐伯便做了黄帝的大臣。

 

而黄帝与岐伯的很多关于“医学”的对话,都整理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很多理论基础。

所以,中医又被称为“岐黄之术”。

 

 

02

 

 

悬壶与费长房

 

 

我们经常听到“悬壶”、“悬壶济世”之说。

 

古时中药铺门前常挂着一个葫芦,四处行医的郎中腰上也都挂着个葫芦,称之为“悬壶”,可以说是医生的另一代名词了。

 

这个故事则与费长房有关。

 

在《后汉书》中记载,

 

费长房是汉朝时的汝南人,曾做市椽,也就是市场管理人员了。

 

一日,费长房在酒楼喝酒,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售药。

待太阳落山,人皆散去,老翁就跳进葫芦之中。

 

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

于是,买了酒肉,费长房就恭恭敬敬去拜见老翁。

 

老翁知他来意,也因着费长房当有这机缘,于是带他一同钻入葫芦中:

只见这小小的葫芦之中,进入也是一个很大的世界,里面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

 

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

 

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费长房死了,原来这短短几日,在人间已经过去十几年了。

 

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据说,后来东汉桓景又跟随费长房修道,费长房教他降妖剑术。

 

而九月九日用茱萸叶,一盅菊花酒避瘟疫的方式就是费长房告诉桓景的。

 

这也就是后来九九重阳节的习俗由来了。

 

《续齐谐记》中曾对此有过记述: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

 

03

 

 

杏林与董奉

 

 

“杏林”常被作为是中医界的代名词。

 

这个词当然也与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大医学家有关,这个人就是董奉。

 

董奉是三国时期人,曾隐居在庐山上修行。

 

因为医术高明,董奉常为山民治病,却不收取分文。

 

但是,他也有一个要求,经他治好的重病患者,要栽五棵杏树,病轻的,则栽一棵。许多年后,他治愈了成千上万的病人,种下的杏树达到了十万多株,蔚然成林。

 

他让山中百禽群兽在杏林中嬉戏,替他掌管杏林。

杏树下不生杂草,像专门有人锄草一样。

后来,杏树开始结果了。

每到杏子熟时,他就在杏林里盖一间草房作库,并告诉人们:“想买杏的,只管拿一罐谷物倒進仓房,然后装一罐杏子走。不须通知我。”

 

但常常有人用很少的谷物换取更多的杏,这时杏林里的一群老虎就会吼叫着追过来,由于惊吓,这些贪心的人就急忙逃命,罐里的杏子因此会掉出不少。

 

到家时,一量剩下的杏总是正好和送去的谷物一样多。

 

对偷杏的人,老虎就一直追到偷杏人的家中把他咬死,死者家的人知道一定是偷了杏,就原封不动把杏奉还给董奉,并磕头谢罪,董奉就让死者复活。

 

说到这个老虎,也有些来历。

当年,这老虎曾被鱼刺卡伤,董奉用竹筒护臂伸入虎口取出鱼刺,后来这只老虎报恩,于是,就专门守护董奉的杏林。

 

董奉每年把卖杏换来的粮食全部用来赈救贫困的人和在外赶路盘缠不够的旅游者,一年就有两万斛粮食像这样被送了出去。

 

后来,董奉得道成仙而去。

董奉在人间住了三百多年,走的时候,他的容貌仍像三十多岁的人。

 

人们把他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04

 

 

张仲景、华佗

 

当然,提到华佗和张仲景,大家就更熟悉一些了。

 

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流传后世。

 

话说,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瘟疫流行。

当时,百姓都知太守张仲景医术高超,慕名前来求医。

 

他一点儿没有官老爷的作风,对前来求医者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可谓是很有医者仁心了。

 

开始他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

 

后来由于前来治病者越来越多,于是他干脆直接把看诊的地方放在了大堂里,公开坐堂应诊。

 

而后来,药店称为“堂”与 “坐堂医”也都与张仲景有关了。

 

 

华佗呢,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三国》中,曾为关羽刮骨疗伤。

 

后因给曹操治头风病,直接看到曹操脑子中有个瘤子,被曹操误会要杀自己,遂把华佗关进狱中,死。

 

在没有CT的时代,华佗为什么能知道曹操脑中有个瘤子。

其实是直接看到了。

如何看到呢?

 

这在另一个医学家身上,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这个人就是扁鹊。

 

 

05

 

 

扁鹊

 

我们都听过《扁鹊说病》的故事了。

 

说神医扁鹊三次劝说齐桓公医治自己的病,但齐桓公三次都拒绝相信扁鹊,最终自己因病而死。

 

扁鹊还曾游医虢国,巧医虢太子“尸厥症”,使之起死回生。

 

还知晓昏迷五天不省人事的赵简子只是元神出离,见先帝,游钧天,三天后自然会醒。

 

扁鹊的医术从何处而来呢?

 

在司马迁的《史记·扁鹊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述:

 

扁鹊者,勃海郡鄚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闲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

 

 

说扁鹊原本是一家客栈的舍长。

 

有一位叫长桑君的客官经常来投宿。

 

扁鹊看出长桑君非一般人。

而长桑君也发现扁鹊非同寻常。

 

于是,在长桑君与扁鹊结识十多年后的一天,长桑君把扁鹊叫来,说,我有一项秘术要传给你,但你不可告诉他人,扁鹊答应了。

 

长桑君拿出一包药,让扁鹊用清晨还没有落地的露水冲服,接着又把一套医书交给他,并说三十天之后会发生奇妙的事情。

 

长桑君说完后就突然消失不见了。

 

扁鹊照长桑君的话去做,三十天后就可以隔墙看物,透视人的五脏六腑,并知道病症在那一脏腑。

 

由此可知,扁鹊的医术并不是因饱读医书而得来的,而是由神人用药将其天目打开,使他具有透视人体的特异功能,授与秘方书籍才有的。

 

当长桑君交代完事后,就“忽然不见,殆非人也。”只有“神仙”或“得道之人”方可遁入另外空间了。

大多数人看到此的时候,或许都不以为意。

 

其实这是真实的,我就认识这样的人,当然不只一个。他们看病的方式就是直接看了,比CT看得还要精准。

 

在与他们聊天的过程中,无疑都提到,能力与心性有很大的关系。

 

当自己心性提高的时候,内心私心放下越来越多,能力就越来越强。

 

而且,伴随他们心性的提高,所教给他们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比如什么病可以用什么药,如何配药,如何医治,都不是看书获得的。

 

 

06

 

 

孙思邈与千金方

 

说到这,那就要提到,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名医——孙思邈。

 

孙思邈曾著《千金方》,他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遂取名《千金方》。

 

关于《千金方》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话说,孙思邈自幼聪慧过人,七岁就能够日诵千文。

长大后隐居于太白山学道,炼气养神,洞晓天文推理,精通医药。

 

有一次他见到一条“小蛇”被牧童打伤了,正在出血。他就脱下自己的衣服和牧童交换救出“小蛇”,然后帮小蛇在伤口敷上药,放它回草丛里。

 

过了十几天出门的时候,碰到一个身穿白衣的英俊少年骑马经过。

 

这个少年跳下马背拜谢孙思邈说:“谢谢您救了我的弟弟。”

少年于是又盛情邀请孙思邈到家中做客。

他把马让给孙思邈骑,自己牵着马,双脚好像悬空一样健步如飞。

 

转眼就到了一处城郭,里面花木盛开,房舍金碧辉煌,一副王家气派。

 

少年邀请孙思邈进门,有一位身穿红衣、头戴小帽的人,身后跟着很多侍从,笑容满面地迎了上来。

 

他向孙思邈再三道谢说:“承蒙您的重恩,所以特意派儿子去请您。”

 

他回过头指着一个身穿青衣的小男孩说:“前几天他独自出门,被牧童所伤,幸亏您脱衣赎救才有今天。”

 

于是让青衣男孩拜谢孙思邈。

孙思邈这才想起前些日子脱衣救小蛇的事情。

 

他偷偷地问旁边的人这里是哪里,那人告诉他:“这是泾阳水府。”

原来他救的不是什么“小蛇”,而是龙王的儿子。

 

红衣龙王安排设宴款待孙思邈。

 

这样过了三天,龙王又送他很多珠宝彩缎。孙思邈坚决不肯接受。

 

龙王于是命令自己的儿子拿了龙宫奇方三十帖送给孙思邈。

临别时他对孙思邈说:“这些药方可以帮助您济世救人。”

就这样龙王安排人马送孙思邈回家了。

 

孙思邈使用这些药方后,发现它们确实灵验。

于是他将这些药方写入了《备急千金要方》里。

 

从前,我也以为很多药方是经验的总结,但后来,当接触不同层次的医生,遂发现,真正流传的药方,从来都是神传。

 

人只是把他写出来,用出来。

只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机缘下拿到这个方子。

 

或许,对我们现代人已经无法理解真正中华文化的精髓了。

而只是把过去的一切都当成故事和传说了。

 

 

07

 

 

医术的传承与王勃

 

说这些故事,只是重新回归我们文明的源头,回看曾在“神州大地”上上演医学传说的这些大医师们。

 

其实,自古,真正的医术一直都是一脉承传的。

 

关于这一点,王勃曾经在《黄帝八十一难经序》中将天机透漏:

 

《黄帝八十一难经》,是医经之秘录也。昔者岐伯以授黄帝,黄帝历九师以授伊尹,伊尹以授汤,汤历六师以授太公,太公授文王,文王历九师以授医和,医和历六师以授秦越人,秦越人始定立章句,历九师以授华佗,华佗历六师以授黄公,黄公以授曹夫子。

 

曹夫子讳元字真道,自云京兆人也。盖授黄公之术,洞明医道,至能遥望气色,彻视腑脏。洗肠刳胸之术,往往行焉;浮沈人间,莫有知者。

勃养於慈父之手,每承过庭之训曰:“人子不知医,古人以为不孝。”因窃求良师,阴访其道,以大唐龙朔元年岁次庚申冬至後甲子,予遇夫子於长安。抚勃曰:“无欲也。”勃再拜稽首,遂归心焉,虽父伯兄弟,不能知也。……乃知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十五月而毕,将别,谓勃曰:“阴阳之道,不可妄宣也。针石之道,不可妄传也。无猖狂以自彰,当阴沈以自深也。”勃受命伏习,五年於兹矣,有升堂睹奥之心焉。近复钻仰太虚,导引元气,觉滓秽都绝,精明相保,方欲坐守神仙,弃置流俗。噫,苍生可以救耶?斯文可以存耶?

 

昔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言言,非以徇名也,将以济人也。谨录师训,编附圣经,庶将来君子,有以得其用心也。

 

大家知道王勃,可能大都因为他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惊艳了整个历史。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曾经跟随唐朝著名道医曹元学过医学秘术。

 

同之前的长桑君对扁鹊的嘱咐一样,曹元教会王勃后,也告知王勃“阴阳之道,不可妄宣也。无猖狂以自彰,当阴沈以自深也。”

 

 

王勃之后勤学五年,就能“升堂睹奥”,学有所成,可以元神离体,神游太虚,摒除俗秽,达致清明殊胜的神仙境界。后来王勃在《黄帝八十一难经序》中透露了医道传承的道序:

 

岐伯授黄帝,黄帝历九师以授伊尹,伊尹以授汤,汤历六师以授太公,太公授文王,文王历九师以授医和,医和历六师以授秦越人,秦越人始定立章句,历九师以授华佗,华佗历六师以授黄公,黄公以授曹夫子。

 

他说自己的师父曹元跟从黄公学医道,他的师父:

盖授黄公之术,洞明医道,至能遥望气色,彻视腑脏。洗肠刳胸之术,往往行焉;浮沈人间,莫有知者。

而曹元为什么要收王勃为徒呢?

 

王勃在这篇文章中也提到了:

予遇夫子於长安。抚勃曰:“无欲也。”

 

曹元在传王勃医术之前,就手抚王勃说:无欲也。

是说他没有一般人过多的私心杂念,很纯净,根基很好,是可造之才。

 

所以,自古师父传徒弟,都是要选心性品性品德很好的人才传的。

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洞彻各门的精髓,而且,也能真正把所学到用到济世救人上。而不是损人利己。

 

所以,凡是利欲熏心、没有好的医德的人,医术也不可能很高的。

这是自古以来聖觉所告诉我们的了。

 

 

08

 

 

传承

 

说到这里,聊聊“传承”两个字。

 

传,本写作“傳”。

这是“傳”的甲骨文。

 

 

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只手在转动纺锤的意象。

 

其实表达了“傳”的两个要素:

第一:道由人来传承,人可以弘道。

第二:纺锤的丝线不绝,也代表了传承的一脉想承,连续不绝。

 

 

承呢?

这是“承”的甲骨文

 

 

是一双手将人托举起来的意象。

 

所以,一个能“承”者,必然是能双手把人托举起来的人。

 

什么人能把别人托举呢?

 

只有能全然放下自己的人。

一刻放下自己,一刻就有了能“承”的力量和心胸。

 

从这个角度,我们再看曹元选王勃传医术的过程。

一个“无欲”二字,其实是对“传承医术者”很精准的要求了。

 

“无欲则刚”。

一个无欲无求的人,一个放下小我的私,能把他人托举起来的人,才能有“盛”人的心胸,也才能有真正能“承载道”的力量。

 

自古各行各业对“传承者”的要求无不是如此。

找不到这样的人,他们宁可不传。

 

真正的“大医”都是“医术”的传承者——神传天道,人来承之。

 

所以,每一个“大医”都必然是“道德”“心性”极高的人。

医者必有“仁心”。

 

 

09

 

 

医者仁心,医德为重

 

 

“药王”孙思邈特意著《大医精诚》说明大医“医德为重”。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凡是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无欲念,无希求,首先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人类的痛苦。

 

如果有患病苦来求医生救治的,不管他的贵贱贫富,老幼美丑,是仇人还是亲近的人,是交往密切的还是一般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一律同样看待,都存有对待最亲近的人一样的想法,也不能瞻前顾后,考虑自身的利弊得失,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

 

看到病人的烦恼,就像自己的烦恼一样,内心悲痛,不避忌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全心全意地去救护病人,不能产生推托和摆架子的想法,像这样才能称作好医生。

 

与此相反的话,就是大害。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

 

做医生的准则,应该是慎于言辞,不能随意跟别人开玩笑,不大声喧哗,谈说别人的短处,炫耀自己的名声,诽谤攻击其他医生,借以夸耀自己的功德。

 

偶然治好了一个病人,就昂头仰面,而有自我赞许的样子,认为自己天下无双,这些都是医生的不可救药的坏毛病。

 

老子说:“一个人公开地有德于人,人们自然地会报答他;一个人暗中有德于人,鬼神会报答他。一个人公开地作恶于人,人们自然会报复他;一个人暗中作恶于人,鬼神会来害他。”

探求这两个方面的行为,阳施有阳报,阴施有阴报,难道是骗人的吗?

 

孙思邈还谈到最好的养生方法,就是守护好自己的善根,保持内心的善良。

 

在《千金要方》中,他曾写道:

 

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在经也。

 

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

 

能保持心性善良的人,不容易生病,也不容易受到天灾人祸的侵害,所以道德修养才是养生的根本。

而德行不好的人,即便服用金丹玉液也无法延长寿命。

 

 

曾经卢照邻请教过孙思邈养生之道。

卢照邻又问:“养性的道理,最重要是什么呢?”

 

孙思邈说:“天有满有亏,人世间的事情有许多艰难困苦。如果不谨慎行事而能从危险中解脱出来的人,从来也没有过。所以讲求养性的人,自己首先要懂的谨慎。《诗经》说:‘人不畏惧灾祸,天就要降灾难给你。’畏惧,最重要的是畏道,然后是畏天,其次是畏物,再次是畏人,最后是畏你自身。因此失掉了忧畏的人就心思紊乱没有条理,行为焦躁难以自持,神散气越,意迷志摇。”

 

孙思邈又说“能懂的这些道理的人,在水中航船,蛟龙不能害你;在路上行走,凶猛的动物不能伤你;各种疾病、瘟疫也传染不上你;爱说别人坏话的人也毁谤不了你。了解这个道理的人,人世间的一切事情就全明白了。”

 

 

回应最初的主题,矢和殳皆兵器,可以救人,也可以伤人。

 

伤人时,为疫。

瘟神布疫。

 

而能避疫避疾者,唯有时常内省,反省己过,保持内心的善良,对天地神明的保持敬畏。

 

这条路,就是唯一一条自“医”的路。

 

 

 

以上观点只是一家之言,个人浅层次局限的理解,以抛砖引玉,闲来自娱自乐。

对于汉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汉字天机:“传”“承”,为何自古的大医学家皆重生命的修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