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评课|初中自读课文教学须具备“四个意识”——肖培东示范课《一棵小桃树》研读

  肖培东老师执教《一棵小桃树》时,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编排特点设计教学环节、构建自读框架,注重真实情境下的学生能力培育,体现出清晰的课标意识、课型意识、主体意识和多元意识。卢刚从这节课中获得了初中自读课文教学方法和路径的启发。请看他的分享——

自读课文属于统编语文教材“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教学自读课文,教师应立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提示、旁批等助读系统,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基于文本和生活体验进行自主阅读。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曾在第十一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现场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一棵小桃树》。这节示范课充分体现出课标意识、课型意识、主体意识和多元意识,给笔者很大启发。下文具体分析。

立足课标要求

新课标对于第四学段的“阅读与鉴赏”,提出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要求。教师要围绕这些要求开展自读课文教学。

《一棵小桃树》用细致的笔墨重点描写了小桃树刚刚抽芽时的状态。课堂上,肖老师在学生通读课文、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抓住奶奶的话中“没出息”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这些画面感、形象感、动作感极强的语句,让学生品读,思考奶奶为什么说小桃树“没出息”。学生回答后,肖老师引导他们关注最能体现小桃树“没出息”的一个词——“委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体味“委屈”这个词的内涵。

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在肖老师引导下,学会了推敲感悟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与作用,训练了比较、概括、推理等思维能力。同时,他们通过品读赏析动词、颜色词,发展了形象思维,锻炼了表达能力。这都是对新课标相关要求的落实。

构建自读框架

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在单元中的功能、定位、价值不同,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也不同,呈现出课型差异。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不能随意确定,而要考虑到课文在单元中所处的地位、应发挥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本课教学目标和单元学习目标,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助学系统、练习系统和知识系统,如旁批、阅读提示等。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缺乏课型意识,没有理解教材编排自读课文的目的,习惯性地按照教读课文的教学方式分析自读课文,对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也就难以落实。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编者为自读课文精心设计了旁批,旨在为学生自读提供有效引导,形成文本、编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肖老师执教《一棵小桃树》时,在导入环节提问:“教材编者给我们的阅读提供了什么帮助?”这个问题直接引导学生关注教材的助读系统,自主寻找学习支架。当学生注意到课文旁边的批注后,肖老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这篇课文有几个批注?”“一共提了几个问题?”“批注中提到的这些问题,你能够解决哪几个?”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搭建起《一棵小桃树》的自读框架。学生借助这一框架展开自主阅读、思考与合作探究、讨论,回答了旁批提出的“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你读出来了吗”这三个核心问题。

肖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课型意识。他采用了问题导学法,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步骤引导学生完成自读任务,理解课文思想情感。这些问题的来源,就是自读课文的旁批。

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学自读课文,教师要舍得放手,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阅读、思考,把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策略迁移运用到自读课上,培养自主阅读和表达能力。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自读课堂上“隐身”。教师仍须发挥好主导作用,让学生有更多思考、探究、表达的机会,引导他们运用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正如美国学者M.戴维·梅里尔在《首要教学原理》一书中所说:“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所谓‘促进’,是指与不加干预的偶发学习相比,接受教学后的学习会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和参与度更大。”

肖老师教学《一棵小桃树》时,始终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节课都以师生对话的形式推进,学生在肖老师的引导下,围绕一些重点词句反复阅读、思考,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得到肖老师的及时回应。根据笔者对教学实录的分析统计,整节课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多达43人次,不少学生回答了不止一次。对于那些不够自信、不敢举手的学生,肖老师会有意识地借助“为何要写这棵小桃树”等比较简单的问题,主动请他们分享自己的思考,等这些学生回答完后,用“你怎么评价他的观点”“你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你赞成他的看法吗”等表述,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学生发言过程中,肖老师始终面带微笑、认真倾听,很少打断学生,强势表达自己的观点。整节课氛围融洽,学生畅所欲言,碰撞出不少令人惊喜的思想火花。

尊重多元体验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语言积累、个性特点、生活经验、感悟能力等存在差异。面对同一篇文本、同一个问题,学生的理解角度、深度、广度千差万别,想法也丰富多样。在自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应具备多元意识,鼓励学生对课文开展创新性思考、多角度解读、多元化分析;即使对于来自教师、教材或教学参考书的观点,学生也可以表示质疑。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语文核心素养。

肖老师在《一棵小桃树》这节课的尾声,结合课文第一条旁批“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设计了具有情境性的语文学习任务“一字一桃树”,具体要求为:“如果贾平凹先生只能写一个字来表达自己内心对小桃树的情感,你觉得他会选择哪个字?可以从课文中找一个字,也可以自己想其他的字,但要说出选字理由。”学生细读课文、发散思维,说出了“敬、念、梦、好、我、怜、美”等字,并且都能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说出选字理由。肖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给予了肯定;如果学生解释得不够充分,肖老师会引导他们再读课文,为自己的观点找到更加合理、充分的依据。这种做法在尊重学生多元体验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综上,肖培东老师教学《一棵小桃树》时,依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编排特点设计教学环节、构建自读框架,注重真实阅读情境下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等的培育,体现出清晰的课标意识、课型意识、主体意识和多元意识。肖老师这节课为一线语文教师开展自读课文教学作出了有效示范,值得我们仔细研读、借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听评课|初中自读课文教学须具备“四个意识”——肖培东示范课《一棵小桃树》研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