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代入学“第一课”

《礼记·学记》记载:“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郑玄注:“‘祭菜’,礼先圣先师。‘菜’,谓芹、藻之属。……芹音勤。藻音早。”古代入学时,学子要去采摘芹、藻之类的菜,作为礼敬先圣先师的“祭菜”。“芹、藻”与“勤、早”同音,提醒学子们“学海无涯,唯勤是岸”,必须“及早立下勤学之志”。
除了“芹、藻”,根据《诗经·鲁颂·泮水》的叙述,还采摘“茆”。将“芹(勤)、藻(早)、茆(卯)”合在一起,隐含一句叮咛:“清早卯时(上午五点到七点)前,要处理完杂事,端身正坐,勤学圣贤文化道统。”此外,“茆”又名“莼”,“莼”音“纯”,勉励学子屏除杂念,以单纯的心性专心向学。除谐音所含寓意,北宋名臣陆佃另有精辟见解。《埤雅》:“芹取有香,藻取有文,茆取有味。盖士之于学也,揽其芳臭而至,则采芹之譬也。既至矣,于是学文,则采藻之譬也。及其久也,知道之味,又嗜而学焉,则采茆之譬也。”陆佃将“采芹、采藻、采茆”视为学习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芹取有香”,除了沉浸于书香之中,还要亲近良师益友,获得“如入芝兰之室”的薰习之效。学识基础稳固后开始习写文章,精益求精,藻饰文采,也就是“藻取有文”。到了“茆取有味”的阶段,则着重体会“微言大义”。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向内寻求本心,与经典相互印证,渐渐觉出“道味”。愈探索“道味”,愈感所学不足,所以“又嗜而学焉”。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境界与“采芹、采藻、采茆”的学习三阶段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采芹”阶段,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不就是“望尽天涯路”?“采藻”时要不断突破瓶颈,常常为得佳句苦吟思索,即使“衣带渐宽”也甘之如饴。寻过了千山万水,到了第三阶段,着重向内求取,要“回首”,要“求放心”,更要将所学“去芜存菁”,向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方向迈进,达成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
学习的基础是生活。因此,古代入学仪式让学子参加劳动,辨认植物,采摘“芹、藻、茆”等来礼敬先圣先师,开启“亲师友,习礼仪”的第一堂课,将教育落实到生活细节中,用道统文化来涵养生命。这是“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的另一番深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文化|古代入学“第一课”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