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说文|“生力军”与“主力军”

“生力军”和“主力军”是两个乍一看非常相似的词语,人们在日常使用中常常搞不清它们的区别。上海师范大学王奥蝶对这两个词语的词义进行了辨析,并明确了使用范围。一起来看——
近年来,“生力军”被频繁提起,如:

(1)据悉,我国高校目前有博士研究生61.2万人,成为高校科研的生力军。(央视新闻2024年1月12日)“生力军”很容易与“主力军”混淆,但两者其实不能随意互换。“生力军”与“主力军”有何区别?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生力军”释义为:“①新加入作战具有强大作战能力的军队。②比喻新加入某种工作或活动能起积极作用的人员。”“主力军”释义为:“①担负作战主力的部队。②比喻起主要作用的力量。”从时间上看,“生力军、主力军”最早都出现于清末,此时多用于军事领域,指军队。“生力军”见于1916年蔡东藩的《清史演义》。“主力军”见于1921年蔡东藩、许廑父的《民国演义》。请看:

(2)阿太章京见救兵已到,开城迎入,城中得了一支生力军,人心少安。(蔡东藩《清史演义》)(3)……以范石生部为主力军,肃清铁路沿线的敌人,向平湖前进。(蔡东藩、许廑父《民国演义》)句法功能上,两者都可作主语、宾语,可受数量短语,如“一支、一路”等修饰。“生力军”可以和表示出现新变化的词搭配,如副词“将、再”等。请看:

(4)这些新提拔的干部,将是明年基本建设战线上坚强的生力军。(《人民日报》1952年语料)(5)《“广西青年反诈联盟”成立全民反诈再添生力军》(柳州广播电视网2024年3月25日)“生力军、主力军”作为名词,具有指称功能,最初多指军队,而今,两者多用比喻义,指称对象多样化,范围扩大到多个领域,但二者指称对象与特点有所不同。“生力军”侧重指新兴发展的力量,重点在“新生”与“潜力”。其指称对象多为青年、儿童等有活力、有发展潜力的群体,具有新生、发展前景好的特点。如:

(6)促进少年儿童这一生力军的健康成长,能够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人才资源和不竭动力。(河北共产党员网2022年10月26日)(7)青年人是全社会最富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也是推动科创发展的生力军。(北青网2023年8月29日)(8)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新华社2024年3月1日)(9)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南方网2023年12月11日)“生力军”在例(6)至(8)中指“少年儿童、青年人、年轻干部”这类有发展潜力的人,在例(9)中指能为未来经济注入活力的民营经济。“主力军”侧重指稳定发展的力量,重点在“稳定”与“主要”。其指称对象多为社会公认的在某一领域稳定地起作用的中坚力量,短时间内不发生变化,具有稳定、起主要作用的特点。如:

(10)常吃大鱼大肉、营养过剩的肥胖人群,是脂肪肝患者的主力军。(新浪网2024年3月21日)(11)农机是春耕生产的主力军,也是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安徽农网2024年3月31日)“主力军”在例(10)中指“肥胖人群”,在社会共识中,他们是患脂肪肝的主要人群;在例(11)中指农机这一事物,它是耕地生产的主要器具,地位稳定,不易变化。“主力军”也可指“年轻人”,但指年轻人在某一事情上保持稳定不变,仍偏重“稳定”与“持续”。如:

(12)年轻人作为消费主力军,更加注重性价比,不再盲目追求高价咖啡。(网络语料)上例中,“主力军”指“年轻人”,指的是年轻人在某项消费上相对其他年龄段的人起主要作用,不能与“生力军”互换。此外,“生力军”近年来广泛使用,跟人的心理期待有关。社会对“青年、儿童”这类群体抱有很大的正向期待,寄予厚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谈语说文|“生力军”与“主力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