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咬文嚼字》编辑部评选的2024年十大流行语新鲜出炉,“city不city”赫然在列。“city不city”从何而来?又为何流行?一起来看姚海斌的解析——
最近,“city不city”迅速在网络上传播,成为受人追捧的热词。它源于在中国旅游的某外国博主的短视频。视频中,博主与妹妹的对话如下——
该视频凭借独特的语调、创新的语言表达形式,收获巨大流量,也让“city不city”成为网络流行新梗。此后,该博主的短视频反复出现这一表达,比如“一起看日落,city不city啊”“city啊,好city啊”。“city不city”的爆火是传播媒介、博主的表演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语言学视角解读这一语言形式,重点探讨为何“city”可以进入汉语中“×不×”这类疑问格式。
“city不city”是中文加英文的混合语码形式。两种或多种语码混合的语言形式十分常见,比如:“刷脸支付,OMG太酷了!”混合语码有时具有方便交际的特点或者特殊的表达效果。“city不city”的形式独特之处在于名词“city”进入了疑问格式“×不×”。进入这一格式的常规词类为动词或形容词这些谓词性成分,比如“美不美”“去不去”等。此外,“city”新用法在形式上的独特之处还表现在可以受副词修饰,如“不city”“太city”“很city”等。也就是说,“city不city”的形式特征主要体现为名词“city”发展出形容词的形式特征:可以进入“×不×”疑问格式,可以受副词修饰。
“city”的新用法由流行之初到现在,随着语境的不断扩展,语义也不断丰富,出现了语义泛化。其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洋气;②有现代都市感;③高端大气上档次;④时尚;⑤有格调;⑥刺激,紧张。
它的语域十分广泛,可以用来形容某个地方或场景,用于旅游打卡、穿搭、日常生活等多领域。“city”的具体语义内涵需要结合语境判断。虽然其语义具有多义性,但情感色彩总体倾向于褒义。
名词发展出形容词用法,甚至是转化为形容词,在深层次上与人类的认知密切相关。人脑中关于名词的一切知识都可以成为名词性状义的来源,与名词“city”“城市”相关的一切知识都为它的性状义奠定了认知基础。“城市”与“时尚、洋气、有格调、高端”等有认知关联,因此它发展出与之对应的性状义。
当然,名词能不能发展出形容词的语义及语法特征,受到其本身含义是否丰富、是否有适宜语境、是否有语用需要以及使用频率高低等影响。一般而言,含义更丰富、语用意义更多、使用频率和认知度更高的名词容易发展出形容词用法。“city”的内涵十分丰富,这是它可以发展出多个义项的基础。“city不city”的格式为“city”性状义发展提供了语境条件。网络短视频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大语境,为新词新语以及旧词旧语的新用法提供了适宜土壤。“city”借着互联网快速传播,在短时间内被高频使用,这加快了它的语义泛化过程。“city”作为一个常用词,认知显著度很高,这为它的语义泛化提供了认知解释。
此外,“city不city”的爆火与我国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不断增多也存在一定联系。更开放的政策使得入境人数快速增加,语言间的交流融合也更便捷,未来融合多语种的语言创新形式会更丰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试说新语|“city不city”的语言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