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对各个学段的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梳理与探究”关联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但在教学实践中受到的关注并不够,很多教师习惯以课件展示代替内容梳理,以教师研习代替学生探究,没有将知识经验转化为能力与方法。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课为例,探究在古典白话小说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落实“梳理与探究”。
一、分析“梳理与探究”概念内涵
“梳理”是对语文学习内容或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和分析,以更好地理解信息、巩固所学、发现规律、主动建构。“探究”可理解为探索研究,帮助学生对知识与方法进行观察、聚焦、放大、比较、辨别、想象、预测、推理、判断等,从而学会思考,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素养。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常梳理在先,探究在后,彼此承接又密不可分。其中,基于文本内容的梳理是探究的基础,探究的目的是有效解答学生在梳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阅读与鉴赏”是输入环节,“表达与交流”是输出环节,“梳理与探究”起到联通两者的作用。新课标将“探究”放在“阅读、交流、梳理”的前提下,为探究的成功实施找到了良好的铺垫(赵久军《从理解、梳理到探究:语文学科的正确选择——关于探究性阅读的批判性思考》)。实际教学中,“梳理与探究”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梳理,即通过阅读对文本的基础性内容进行有次序、有逻辑的整理,也就是进行“结构化”处理;第二步是在结构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和鉴赏,促进学生之间的表达与交流,发现重点、疑点、难点并开展探究。这两步如严丝合缝的齿轮,以梳理推动,不断运作,让“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螺旋上升,最终实现探究目标。
二、紧扣关键要素,树立“梳理与探究”意识
猜读难词,扫除阅读障碍。《景阳冈》一课所在单元的阅读类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篇课文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篇幅较长,文中出现大量文言词语,很多字词的古今意义相差较大,对学生阅读造成一定的障碍。对此,教材中并未做过多字词方面的注释,课后练习中提示学生“遇到不懂的词语,如‘梢棒、筛酒’,可以猜一猜意思”。这是对名著阅读方法的提示。“猜读”这个概念,学生并不陌生,三年级上册的阅读策略单元有猜测故事发展的练习。但两种猜读的指向不同。三年级所学的猜读主要是对情节走向的猜测,《景阳冈》中更多是对陌生字词意思的猜测,不过,二者的目的都是更好地把握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在预习阶段梳理出比较难懂的词语,并试着猜一猜意思。课堂交流时,引导学生交流、总结自己猜读难词的方法,比如借助词语中的某个字猜读、借助插图或注释猜读、拆分组词猜读等,自然而然地完成“梳理与探究”。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是学习实践的主体,但教师不能完全放手,而要及时对学生的猜读方法、结果等进行诊断性评价反馈,以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为下一步读懂文本、理清故事来龙去脉奠定基础。
借助导图,把握故事结构。《景阳冈》是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经典篇章,结构紧凑,情节曲折复杂,人物性格鲜明,引人入胜。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可以初步了解古典白话小说的特点,提高对情节、人物形象等的把握能力。教学时,笔者借助课后“资料袋”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水浒传》大致内容和武松的主要事迹;随后,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武松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提示学生关注武松在景阳冈上位置的变化。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绘制故事情节导图,让学生根据导图,尝试用简要的语句说说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在理清故事脉络的同时了解传统小说的结构特点。
三、结合助学系统,发展“梳理与探究”思维
总结表达,复述打虎过程。《景阳冈》课后练习第三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故事完整地复述出来,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对此,笔者先让学生聚焦课文第六、七自然段,梳理其中描述武松打虎的内容,并以小标题概括。当学生对武松打虎的故事主线有了整体把握后,再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让复述更生动。学生带着问题再次研读课文,发现作者对武松防御、打虎时的动作以及老虎的“拿人三招”作了精准细腻的描写,同时运用富有特色的语言,如“吊睛白额大虫、撺将下来”等,将打虎过程写得极富画面感和节奏感,精彩绝伦,使人读之酣畅淋漓。经过梳理与探究,学生复述时便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清楚打虎过程,甚至能通过语气、表情和动作的配合,把故事讲得生动形象,让听者有如临其境之感。
自主提问,整合教学内容。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在丰富的言语材料中涵泳、浸染,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增强积累、梳理的意识和能力,进而为专题探究打下基础。《景阳冈》在人物塑造和叙事安排上颇具特色,值得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梳理和探究剖析。笔者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结合自己对课文和《水浒传》的了解提出疑问。经过统计,笔者整理出如下高频提问:
2.为什么课文详写武松喝了十八碗酒,而不是一笔带过?
3.金圣叹对武松评价甚高,惊为天人,说他有鲁智深的宽阔胸怀,有林冲的誓死拼命,有杨志的正气凛然,有柴进的忠厚善良……但《景阳冈》用大量文字写武松的“凡人”特征,如贪酒、任性、疑心、好面子等,这是为什么?
4.古往今来,打虎的故事极多,为什么武松打虎为人所熟知与称道?
以上问题主要指向对人物塑造和叙事特色的理解。笔者根据这些问题,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谈谈对“《水浒传》既汇聚了数代说话人极尽腾挪变化的叙事辩才,又融合了数代文人刻意谋篇行文的审美智慧”这句话的理解。
四、立足文本特色,强化“梳理与探究”能力
有研究者指出,《水浒传》里每一位英雄被逼上梁山的过程,都有生动曲折的故事,而情节恰好体现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历程,不同的情节安排都与不同的性格刻画相适应。教学《景阳冈》时,教师可以指引学生依循文本叙述顺序,以批注的形式梳理重要情节,探究武松的性格特征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聚焦关键语句,探究人物形象多样性。《景阳冈》中,关于景阳冈上有老虎的提示三次出现,值得细细揣摩。对此,笔者设置问题:“为何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当时的内心活动可能是怎样的?”学生聚焦相关语句细读推想,概括武松得知冈上有虎时的心理变化:前两次怀疑店家,执意上冈;第三次相信有虎,但碍于面子不愿返回酒店,同时自恃本领高强,不怕老虎。几种心理交织,充分体现出武松既多疑、鲁莽、好面子,又豪放、自信、无所畏惧的多元性格特点。
打虎部分的描写所用动词十分丰富,把老虎和武松的动作以及彼此间的攻守易势描写得生动鲜活,丰富了武松形象。对此,笔者引导学生分别梳理武松和老虎的动作,品读语言背后的深意。比如,面对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武松“一惊、一躲、闪在一边”,这是本能,也是本领,可以避其锋芒、挫其锐气。又如,武松用梢棒打虎时,动作不断变化,有“插、提、拿、劈、轮、打、折”等;徒手打虎时,“揪、按、提、打”等动作迭出,看得人惊心动魄;担心老虎不死,还拿起折了的梢棒“又打了一回”。学生通过梳理、分析,感受到武松的胆大心细、智勇双全。
聚焦重要情节,探究叙事安排独特性。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指出,“武松打虎”之所以为人所熟知和称道,除了描写性格的绝技之外,还因为善于把握节律强弱、详略、疏密的调剂配置,显得笔墨摇曳多姿。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细读武松在酒店喝酒、和酒家对话的内容,分析其中的矛盾冲突,让学生明白这是在为写武松勇猛打虎作铺垫和蓄势。对于打虎情节的分析则聚焦叙事时间设置,通过提问进行拆分式剖析:“作者十分细致地描写武松和老虎的动作,就像在使用慢镜头拍摄。这样写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学生经过探究发现:老虎“一扑、一掀、一剪”本来是瞬间完成的,但作者借助慢镜头式描写,对动作过程进行细致展示,减缓了故事的叙事节奏,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也使武松机敏勇武的形象更加立体。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分析课文的叙事角度。比如,写打虎时使用了“武松见了、听得、定睛看、眼见、寻思”等表述,体现出作者的以心运笔、移情于物,这将主体情感迁移或渗透到描写对象上,带动读者一同感受打虎的惊险刺激。
“梳理与探究”充分体现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特征。语文教师要正确把握其概念内涵,寻求有效教学策略,让学生树立意识、发展思维、强化能力,通过梳理与探究获取并巩固知识,切实提升语文素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教法|古典白话小说教学如何落实“梳理与探究”——以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