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作连贯自然,转入自我省思
整顿衣裳起敛容。
第三段开头便以第三人称视角描写琵琶女弹完一曲后的一系列行为,动作描写详细生动。“沉吟”是仔细思量,说明琵琶女心有所感,却在心里斟酌当不当讲、该如何讲。“放拨”“插弦”两个动作顺畅连贯,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琵琶妙手的自然反应,诗人通过几个动作描写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琵琶女的手上,体现出一种节奏韵律之美。之后,琵琶女整顿衣裳、起身行礼、端正仪容,看似闲笔轻描,但充满意趣。这一方面体现出琵琶女懂礼仪、识进退,愈增其形象之美好;另一方面将观察焦点由人物的动作转到神态上,显示出琵琶女郑重的态度,为下文的自叙增添反思观照的意味。整首诗的描写也从外在的音乐声转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叙述的真实感。
二、展现青春风华,凸显今昔之感
“自言”二字开始,诗歌转为第一人称叙述,便于琵琶女描绘心曲。“本是”强调自己如今的流离处境,为后文的追忆奠定情感基调。“京城女”,强调自己来自繁华大都。“虾蟆陵”是酒楼歌坊遍布之地,说明其长时间受到音乐熏陶。“十三学得琵琶成”实属难得,因为琵琶很难学,有“千日琵琶百日琴”之说,小小年纪就学艺有成,“名属教坊第一部”也就不足为奇。琵琶女的技艺教善才叹服,妆容令秋娘嫉妒,可见其当年之风采。这段叙述细致入微,读者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对于自己的青春风华既自矜亦自得。
这两联诗呈现出琵琶女演奏时观众簇拥、喝彩声如潮的盛况。根据课文注释可知,“五陵”是长安附近富贵人家的聚居地,“五陵年少”也就是京城的富家子弟。在琵琶女的回忆中,这些“富二代”出手阔绰,为打赏歌伎争个不休,献上的红绡不知其数。女子佩戴的发篦、首饰在打拍子时被击碎,血红的罗裙被打翻的酒沾污。这样的场面描写,淋漓尽致地呈现出宴饮作乐之人的纵情尽性、挥洒无度,从侧面反映出琵琶女当年风光无限的生活。这几句诗将诗人和读者共同引入那个奢侈热闹的场景中。往事越是喧嚣,越能体现出琵琶女如今的沦落。两相对比,凸显出强烈的今非昔比之感,令人感伤动容。
三、时间由长变短,流露深沉忧思
这两联诗使用的时间词非常讲究。“今年明年”“秋月春风”“暮去朝来”接连出现,所指代的时间段由长变短,映衬出琵琶女日益沧桑的心境。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盛装的女子,因为家人的纷纷离开变得格外孤独,从早到晚对着镜子顾盼流连,从一整年到一整天,时间仿佛加速了;衰老的印记愈发明显,一道皱纹、一根白发,都令人惊心动魄。白居易实在懂得女子的细腻心思。他没有简单地说一句流光飞逝、青春不再,而是细腻敏锐地描摹出琵琶女的痛苦,即发觉自己不仅孤独,而且在逐渐衰老。这对一名以容色自矜、以才艺谋生的女子而言,无疑是内心最深重的怆痛。诗人通过琵琶女的自叙,流露出深沉忧郁的时间意识:韶华易逝、红颜易老,美好的时光是如此短暂。
四、因果联系紧密,强化悲剧处境
古典诗歌语言简洁凝练,诗人往往以跳跃的意象来表达主观感受,但白居易对琵琶女自述部分的叙写严密详尽,体现出紧密的因果联系。琵琶女因为容貌不再,故而“门前冷落”,只好“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一词写出多少不甘,“商人妇”又蕴含着几多委屈。正因成婚仓促无奈,所以夫妻情感稀薄,加之商人重利,前月离去,至今不归,琵琶女的孤独进一步加重。从“颜色故”的自我伤怀,到“鞍马稀”的冷清现实,再到“商人妇”的无可奈何与所托非人的懊悔,琵琶女的每一步生活变化都显露出现实的逻辑,构成严丝合缝的因果链条,从而产生无从逃脱、难以消释的浓厚悲剧感。
物我交互、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质,白居易通过这一抒情模式状写琵琶女的心理。“空船”不仅写出琵琶女独自守候的孤单,更写出其内心无所依仗、无可凭借的失落,使人感到空荡、清冷。深秋时节江水冰冷,月光洒在江面上,更显凄清,让苦苦等候的琵琶女寒彻心扉。“绕”字别有意绪,人不愿见月起思,月光却偏偏绕着船惹人,这份愁绪立增挥之不去的黏稠和缠绵。对月思人是古典诗词惯用的抒情模式,如“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等,和“绕船月明江水寒”一样,都体现了人物幽怨的思绪。夜色深浓,人终于倦极而睡,却“忽梦少年事”,梦境不期而来,是白日心事重重所致。梦中重现少年时才艺双绝、名满京城的盛况,以彼风光对照此刻潦倒,以彼气盛对照此刻凄凉,倍增伤心,可见伤痛之重。
白居易写《琵琶行》,以人之事抒己之怀。“年老色衰而被弃”是琵琶女的命运,“志怀忠贞却遭贬”是白居易的处境。琵琶女的这段自叙与下文诗人的自述相得益彰。诗人借琵琶女之口诉说无法把握命运的无奈苦痛。琵琶女的自叙越沉痛,“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力度就越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文本解读|细品《琵琶行》:沦落非本意 坎坷有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