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令|诗情画意过春分

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云:“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春分是个美丽的节气,风和日丽,万物复苏,莺歌燕舞,枝头抽出的花蕾,路旁微泛的浅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令人赏心悦目。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南唐徐铉的这首《春分日》,细腻委婉,春思缠绵。唐代崔融在《和宋之问寒食题黄梅临江驿》中写道:“春分自淮北,寒食渡江南。忽见浔阳水,疑是宋家潭。明主阍难叫,孤臣逐未堪。遥思故园陌,桃李正酣酣。”诗句中充满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古代春分诗中鲜见的富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
北宋欧阳修对春分的描述很是独到,他在《阮郎归》中写道:“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他笔下的仲春景象,风和日丽,豆梅柳丝,日长蝶飞,花露草烟……各种意象密集出现,令人目不暇接。
春分是个风雅的节气。唐代刘长卿《春分》诗曰:“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诗中写了两项春分民俗,其中“竖鸡子”即“竖蛋”。春分是玩竖蛋游戏的最佳时机,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在每年的春分这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万计的人做“竖蛋”试验: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上把它竖起来。
春分的另一项民俗活动就是放风筝。“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南宋陆游《观村童戏溪上》)描写了村童骑竹马、放风筝的情景,读来生动有趣。清代高鼎描写放风筝的传世之作《村居》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情画意跃然眼前。人们乘着风势把扶摇直上的风筝放出,也放掉过去一年的阴霾晦气,让这轻盈的风筝载着美丽的心情、美好的希冀,翱翔蓝天,高高飞翔。
春分时节,大地回春,万物苏醒。农民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分的到来,预示着春耕生产开始了。农谚说“浸种耕田莫迟延”,农田里,犁铧凝聚起七彩的春光,在油亮的黑土里翻滚。乡亲们的希望在泥土里发芽,在汗水中拔节。“吓煞人香原夸语,还须早摘趁春分”(清代陈康祺《碧螺春》),茶山上,春茶抽芽,采茶姑娘那灵巧的双手在茶树间翩翩起舞,婉转悠扬的茶歌在天地间久久回荡。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清代宋琬在《春日田家》一诗中描写了春分前夜山野老人喂牛后叫妻子起床上山种树的情景。辛勤劳作,是烟花三月最踏实的图景。
“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清代王文治《安宁道中即事》),春之色、春之香、春之味、春之韵,尽在这一年中最美好的春分时节不断延伸。“含情别故侣,花月惜春分”(唐代钱起《赋得巢燕送客》),春分也在提醒我们:春光易老,自当珍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节令|诗情画意过春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