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教师怎样和学生建立良好“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1.   先有关系,再有教育    
教育是建立关系的过程,师生间互相尊重的关系是教育发挥作用的前提。在学校,如果师生间缺乏精神层面的联系,教育难以真正生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喜欢的老师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都基于内心对老师的认可,这种认可会让他们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按老师指引的方向学习。
 2.   是学生成长的基石
师生关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好坏对学生影响深远。相互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令人感恩,能成为成长的助力;而不良的师生关系会给学生带来痛苦的回忆,影响其性格和未来的发展。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较长,互动方式和关系质量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记,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石。
 3.   是冲突解决的关键
在自媒体时代,师生冲突事件时有发生,部分极端冲突甚至引发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负面评价,还可能导致家校冲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降低冲突发生的概率,将普通冲突扼杀在摇篮里。当学校中师生关系良好时,家校关系往往也能相互促进,共同助力学生成长。
          

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1.   心中装着孩子    
热爱孩子:教师应审视自己对教育职业的态度,若仅将其视为一份稳定的工作,缺乏对孩子的热爱,很难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热爱孩子的教师,会将与孩子交往视为乐趣,从孩子的天真、单纯中感受年轻活力。
善于交朋友:教师要善于与孩子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快乐与悲伤,与孩子的情绪感受同频。不能对孩子的情绪无动于衷,要走进孩子的心灵,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换位思考:学会换位思考,时刻牢记自己也曾是孩子。在面对孩子的行为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避免因不理解而产生误解,伤害孩子的感情。
 2.   自己保有童心
孩子眼中的事情和成年人的认知存在差异,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比如某研究生因为小学时在课堂上拉裤子遭同学嘲笑,留下心理阴影,影响到后来的求职。如果当时老师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补上生理课并做好同学的工作,或许就能减少这件事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这表明教师处理孩子看似微小的事情时,若处理不当,可能给孩子带来长期伤害,因此要保持童心,理解孩子的感受。
 3.   清楚教育方向
爱要纯粹: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带有功利目的。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只是为了改变他们的行为表现,而非真正爱他们本身时,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应爱学生的本质,让学生感受到真诚,这样学生才会自发改变。
明确教育价值: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真实、普通、活生生的人,而非单纯培养人才。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不能只追求让学生马上认错和改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体会到老师的包容。教师要明确自己理想的教育模式,思考希望学生从自己身上获得什么,在学生心中成为怎样的老师。    
 4.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
避免单向输出:真正的沟通是信息互换、情感融合、目标确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不能在沟通中单方面输出,否则就不是真正的沟通,而是驯化、教导、批评或布置任务。
智慧回应学生:当学生提出疑问,比如“老师,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呀?”,教师不能急于解释,而应表达诧异,询问学生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引导学生说出真实想法,实现有来有往的沟通,达成情感共鸣。比如学生因为老师在班级活动中没有品尝自己做的菜,就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如果当时能主动沟通,或许就能避免误解。
 5.   重视非物质奖励
教师可以利用自身职权为学生创造特殊体验,拉近与学生的关系。比如运动会让学生举牌、让学生当小班主任、授予荣誉称号等。还可设置创意奖励,比如设置抽奖箱,给予学生不同奖励,满足学生心愿单等。这些非物质奖励能提升师生关系的温暖度,让学生觉得老师独特有趣。
              

总结与思考

良好师生关系是教育的灵魂,影响学生成长和教育成效,也是解决冲突的关键。建立良好关系,教师需心里装着孩子、保有童心、明确教育方向、加强沟通并运用非物质奖励。
教师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努力让自己变得更温暖、阳光、智慧、丰富,使每一堂课都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让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健康成长。同时,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制定新学年或新阶段的教育策略,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教师培训】教师怎样和学生建立良好“关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