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说文|“左”“右”之别有深意

方位名词“左、右”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在传统文化中也有着丰富内涵。赵华梳理了“左、右”二字的演变历程和古人对二者主次关系的认识,并对双音节词“左右”进行了解析。一起来看——

“左、右”是常见的两个方位名词,其区别不仅仅在于所表示的方位不同。看似简单的两个概念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学问。“左、右”何以有别?它们的背后又有哪些文化内涵?
1

“左、右”二字有一个共同的构字部件
这个构字部件是“手”字的变形。“手”是象形字,取手有五指之形。甲骨文的“手”写作
金文写作
篆书承袭金文字形写作。它作为构字部件表示抓取之义的时候变形作
(又),隶变以后也作
如“左、右、佐、佑、友”等。
古人造“左、右”二字大约是源于对左右手的认识。他们较早地发现了两只手的动作能力并不均衡,二者有主有从,相互配合。许慎《说文解字》对“左、右”二字分别加以解释:左,“手相左助也”;右,“助也”。从许慎的解释中不难看出,二者均表示辅助之义。《玉篇》(残卷)中说:“《尚书》:‘予欲左右有民。’孔安国曰:‘左右,助也。’”二者都是辅助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古人通过构字部件的区别告诉了我们。“左”是一个会意字,从“
”从“工”,表示用手去做某种具体的工作;“右”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从“
”从“口”,表示动嘴发表意见、发布命令。二者虽同为辅助,但有主有次,有高有低。
有两个字可以佐证“左、右”之高低。一个是“佐”,一个是“佑”。这两个字都是会意兼形声字,均以亻作形旁,说明二字都表人事,其区别在于声符兼意符的部件。《释名》中解释“佐”曰:“辅也。贰也。助也。”《周礼·天官》曰:“以佐王治邦国。”《集韵》和《韵会》中以“佐”训“佑”,《广韵》也如是解释:“佐也,助也。”从这几部韵书的解释看不出“佐”“佑”之别,但是从《篆隶万象名义》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篆隶万象名义》解释“佑”曰:“扶持也。”“扶持”不同于“辅助、帮助”之处在于它有“支持”之义,不是简单的辅佐、帮衬。《管子·形势解》:“道者,扶持众物,使得生育,而各终其性命者也。”句中的“众物”是形而下的范畴;而“道”是形而上的范畴,是事理、规律,是万物遵循的法则。唐·韩愈《上张仆射第二书》中说:“虽岂弟君子,神明所扶持。”《水浒传》第六十五回中说:“若得军师如此扶持,宋江虽死瞑目。”从上述两例不难看出“扶持”不同于“帮助、佐助”,其作用更胜于“帮助、佐助”。因此,《尚书·汤诰》中说:“上天孚佑下民。”此处的“佑”是不可以换成“佐”的。
2

古人基于对左右主次关系的认识,形成了以右为上的观念。一是表现在服饰上。中原文化以右衽为服饰基本规制;而一些少数民族的前襟是向左掩的,为左衽。《论语·宪问》中,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二是表现在官制上。上古春秋战国以至西汉时期,都是以右为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王“以(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汉书》中也记载,西汉孝文帝任命陈平和周勃为相,但陈平以大局为重,建议任命周勃为右丞相,孝文帝采纳了他的提议,结果“勃为右丞相,位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第二”。东汉至两宋,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左仆射高于右仆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元代则恢复了以右为尊的制度。明清时期,一改元制,仍以左为尊。
由于古人对左右主次、尊卑认识的变化,成语典故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最为典型的是“无出其右”和“虚左以待”。左右尊卑的变化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时代的变化,上文已经说到。“无出其右”指在某方面居领先地位,没有能超过的。这个典故出自《史记·田叔列传》,西汉是以右为尊的。文中记述:“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二是看环境的变化。一般而言,古人在室内以右为尊,我们的酒席、会议座次都是以此为原则的;而在乘车、作战的时候以左为尊。“虚左以待”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文中记载:“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魏公子无忌礼贤下士,乘车的时候留出左面的位置以表示对侯嬴的尊敬,可见乘车时是以左为上的。

 

3

“左、右”作为两个构词语素,可以组合为双音节词“左右”,其常用词义有很多。下面我们选取最常用的几个举例说明。
左右双手对于人类而言不可或缺,因此,我们对身边起到扶持、帮助的人称为“左右”。“左右”也表示“扶持、帮助”之义。《易经·泰卦》:“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孔颖达疏:“左右,助也,以助养其人也。”《国语·晋语四》:“此三人者,实左右之。”唐·刘禹锡《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以公用经术左右先帝五年,稔闻其德。”
起到“左右”作用的人往往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因此“左右”有亲信、近臣、侍从之义。《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左右曰:‘不可许也,得国无赦。’”《北史·尧君素传》:“炀帝为晋王时,君素为左右。”元·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第一折:“离了官房没了倚靠,绝了左右没了牙爪。”《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知县大怒,教左右执下庙官送狱勘罪。”
左右辅助之人常在身边,因此“左右”又有身边之义。《诗经·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唐·韩愈《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方书、《本草》恒置左右。”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前定》:“又有萧中道者,日侍左右。忽得罪,黜为外郡监。”
左右辅助之人往往影响人们的判断、行事,因此“左右”还衍生出支配、影响进而控制之义。《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公以楚师伐齐,取谷。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杜预注:“左右,谓进退在己。”《国语·越语上》:“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韦昭注:“左右,在君所用之。”
“左右”还是对尊贵者的敬称。古人对于尊者往往不直称对方,而称其侍从,以此表示尊敬。先秦《乐毅报燕王书》:“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史记·张仪列传》:“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唐代《秀师言记》:“小僧有情曲,欲陈露左右。”
此外,“左右”还有袒护、评判、向背等现代汉语不常用词义,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谈语说文|“左”“右”之别有深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