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正是春暖花开的好时节,无论是公园里、街道上,还是溪流边、田野间,到处都开满了各色各样的花。说到“花”,你对这个字有多少了解?“花”字有着怎样的演变过程?一起来看陈波先的解读——
“花”是有形可象的实物,却是个从艸(草)、化声的形声字。倘若追溯“花”字的字源,理应是个象形字。“花”西周金文作、,象草木之花形,是独体象形字,小篆为。《说文·部》:“(),艸木華(华)也。从亏声。荂,或从艸从夸。”段玉裁注:“此与下文(華/华)音义皆同,‘,荣也’。《释草》曰:‘,荂也。、荂,荣也。’今字花行而废矣。”段玉裁认为“荂”是个形声字,“夸”是声符,此说也是正确的。
,本为独体象形字,字体演变成小篆,仍象花之形,后增加形符艸,写作,字隶变之后,写作華。“華”字也是个形声字,段玉裁分析《说文·艸部》“(華)”的字形“从艸从”说:“亦声,此以会意包形声也。……俗作花。其字起于北朝。”
晓母鱼部,夸,溪母鱼部,晓母为喉音,溪母为牙音,喉音牙音发音部位相近。此为更换声符的异体字。段玉裁认为“花”字产生于北朝。李学勤主编的《字源·部》分析“華”字形时说:“因‘華’有比较常用的变音引申义,自汉代以来为表示本义又造出‘荂’‘蘤’‘花’等字。”《字源》认为“花”字汉代就有。高鸿缙《中国字例》分析“華”时说:“秦汉人乃另造荂,荂见《方言》。六朝人又另造花字。”按此说,“花”字始于六朝。《广雅·释草》:“蘤、葩、菁、蘂、花,華也。”那么“花”字见于魏晋。关于“花”字产生的时间,见于魏晋大概是合理的,这是音变的结果。
《尔雅·释草》:“華,荂也。”郭璞注:“今江东呼華为荂,音敷。”“荂”“敷”,此两字在《广韵》中是虞韵。郭璞《瑾瑜玉赞》诗:“钟山之美,爰有玉華。光彩流映,气如虹霞。君子是佩,象德闲邪。”诗中“華”“霞”“邪”押韵,此三字《广韵》是麻韵。“華”“荂”的读音在魏晋有不同,都是从上古鱼部而来。郭璞为两晋时人,清晰地记录了鱼部分化的情况。魏晋前后,上古鱼部字分化为中古麻韵和虞韵。“花”是从艸、化声的形声字,在《广韵》中也属麻韵,因此“花”应是从“華”简省而来的。
为什么“花”不是从“荂”简省,而是从“華”呢?理由有二:一是从先秦两汉的文献看,“華”的使用频率高,《周易》、《诗经》、《周礼》、《礼记》、《仪礼》、《春秋》三传、《论语》、《孟子》等都用“華”字。如《周易·大过卦》:“九五:枯杨生華。”《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荂”字在先秦两汉见于辞书,即《尔雅》《方言》《说文》有载,使用频率极低。二是从汉字表义的特点看,“華()”是会意字,比形声字“荂”更能从字形上诠释字义。
今天“花”字的读音是魏晋之后承“華”而来,为麻韵。“華”不仅指草木之花,也指草木开花,作动词用时声调也随之变化,读阳平。声调是中古汉语区别词性的形态表现之一。《汉语大词典》“華(huá)”第一个义项是“开花”,动词,举有《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華。”由于花绚烂多彩、耀眼夺目,引申有“光采、光辉”“华美、有文采”等义。在词义的使用过程中,“華(huá)”的引申义很多,为了区别动词义的“華”和名词义的“華”,魏晋之后“華”专指“光采”“华美”等义,另造“花”作名词用。
综上所述,“花”是承“華”的读音而来,是上古鱼部在魏晋分化为中古麻韵和虞韵的结果,也是声调在中古别义之后的体现,作名词用,未改变字音。因此,王念孙疏证《广雅·释草》“蘤、葩、菁、蘂、花,華也”时引王引之说:“《广雅》释花为華,《字诂》又云:‘蘤,古花字。’则魏时已行此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趣说汉字|春日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