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宗苏:岂能乐见江底沙

万古长江快断流,今朝罕见江底洲。

二0二二年八月下旬,一条龙坪长江干了,江底沙滩上可以跑车的信息在各微信群、抖音上疯传。武穴市及周围市县的人们纷纷结伴而行,去龙坪一睹千年江底尊容,一时间,江堤面上车水马龙,江底人山人海。年轻人有骑沙地摩托车兜风的,有在浅水沙滩中戏水的,还有玩龙、舞狮、踩龙船的;小孩们有放风筝的,有荡秋千的,还有在沙滩上玩滚龙的;上了年纪的人,有的则注目远眺,担心外江那一泓江水真的断流了,有的近观江底,似乎不相信这就是沉于江底千年的沙滩;还有人仰视像一堵东西走向的山脉横亘在眼前的长江干堤,俨然有置身于沙漠之感受,又有身临海滩之幻觉。

万里长江自武穴市盘塘以下,北岸再无高山阻挡,一泻千里至安徽、江苏。明朝前长江内湖连成一体,高处的村民各自为战,筑堤围垸,开垦农田。直到明永乐二年(1404年)朝廷才派部臣组织民工统一筑堤,实现了江湖分离。长江出武穴东下,江面逐渐增宽,在龙坪江中有一江心洲(新洲)把长江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面为外江,北面为内河。龙坪镇因水而建,因码头而兴,沿江岸几里樯帆林立,堤内街市东西五里。至明成化弘治年间已现繁盛,“编户三千七百有奇,土著累千金者不可胜数。而各方富商大贾舟车辐辏,尘市浩滚”,历来为粮食、棉麻、杉木的重要集散地。

清朝以前,四川 、江西木材通过长江运至龙坪,江面上常常是木排连成一片,等待起岸。明永乐二年,朝廷几次派员勘察,将广济县衙粮仓设立于龙坪镇,据清同治年间的《广济县誌》记载,该粮仓存粮3000石(30万斤)。粮仓距长江约300米,并设有专门粮食码头,有专业搬运工人。期间两次被战火毁坏,又两次重建,直到清朝末年全国废除粮仓制度才终止撤除。现遗存的有一个拥有130户的“仓门口”自然村,五百多口人就是当年搬运工的后裔,可以想象龙坪镇当年的繁荣程度。

江北自武穴以东为长江冲积平原,江堤大多筑在沙土或淤泥之上,常常遭受江水冲刷而溃堤。有资料记载,平均约四十年就发生一次溃堤,龙坪镇至黄梅县刘佐镇五十公里区间的大小三十多个龙凼就是当年溃堤的遗存。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龙坪镇西中庙堤外,筑起一座三角矶头,依托堤身伸入江中。洪水期控导江流,使江水向南岸火龙山冲刷,避免了直接冲击龙坪段江堤。此举虽然保住江堤,但由于北岸江水流速缓慢,再加上江心洲的顶托作用,江北内河水流减缓,江沙沉积,江底抬升,致使龙坪江段至黄梅分路镇形成了大面积沙洲。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由于雨量充沛,长江水位较高,冬季水位稳定,还不影响通航。那时武汉至江西九江的客轮在龙坪镇设有客运站,每天上下有几班次轮船停靠,龙坪镇人们上到武穴、武汉,下至九江、安庆都是乘船外出。

自上世纪末,三峡大坝建成后,控制了汛期的洪水流量流速,致使大量泥沙在缓水区域沉积,龙坪段江底抬升速度加快,航道淤塞,严重影响舟楫进出,龙坪镇的水运萎缩,早年为了便于货物进出而修建的交通闸,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撤除封闭。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因大气环境变化,使每年的高温提早且持续时间长,降雨量减少而蒸发量增大。有资料显示,2022年高温较往年提早一个月,降雨量较正常年景减少六成,长江枯水期由往年的十一月提早至七八月份,水位降至有水文记录以来最低点。龙坪段江底沙滩再也无法掩盖,光秃秃地裸露在世人面前。

眼前那裸露的沙滩,沙滩上那游玩的人们,有谁问问长江为啥没有水?这沙滩明年还裸露在外吗?有谁思考当下能看到江底沙滩,是幸运还是悲哀?距今1200年的唐朝诗人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似乎写的正是当下的情形。尽管现在没有亡国之恨,而应该有生存环境变坏之忧。时人应忧气候变,哪能乐见江底沙?改善环境皆有责,风调雨顺四季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郝宗苏:岂能乐见江底沙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