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宝:小学毕业三十年,愿你归来仍少年

又是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平时忙于生计,很少静下来写点东西。一晃小学毕业三十年了,去年汉金和亚军同学组织聚会,由于刚好在外出差,未能赶上,未免有些遗憾,内心一直犹豫,是否要写点什么, 虽然早无文学细胞,早过愤青年龄,现在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 很难静心读书写字,写点只言片语,不为别的,以免岁月流逝,以免记忆淡忘,只为铭记那魂牵梦绕的一方水土,只为思念生我养我的一方人,只为怀念人生伊始那十几年的的懵懂年华、青葱岁月,只为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人生就是从那个地方起步的,不忘初心,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牢记使命,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我的根永远在那里。

 

一、故乡

我的故乡是湖北省武穴市龙坪镇下冯村,位于长江中下游,长江边的一个小村庄,她太不起眼,普通得不nen普通,就是这一方水土, 养育着一代代儿女,生息繁衍,生生不息。不管是扎根本土,还是游走四方,无论是跋涉千山万水,还是远居天涯一方,故乡永远敞开胸怀,静静守侯着她的儿女归来。当你达到人生快乐的顶峰时,她默默地关注你,与你分享;当你人生遇到低谷和挫折时,她轻轻地抚慰你, 让你受伤的心灵渐渐平息,重新出发。在外求学和工作的三十年里, 当中考与黄高失之交臂沉沦之时,当高中骨折卧床休学三月之余,当大学因亲人疾病一筹莫展之际,我回到家乡土地上,看看双亲,转转老屋,在坝上发会呆,又满血复活,踏上征程。故乡,永远是心灵停泊的港湾;故乡,永远是奋斗力量的源泉。

 

下冯村南临长江,北接官桥武山湖,西靠百米港,东邻大树村, 方圆不过 3 公里,下属十几个湾子,大湾子有上百号人家,如蔡受湾, 小湾子十几号人家,如十八户湾。历史是人创造的,多少年来,下冯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五成群,移风易俗,婚丧娶嫁,生儿育女,形成现在的格局,形成每个湾的气质,汇总起来就是下冯人的气质,非常有意思。如周家的酒,梅家弄的肉,潘王湾的死牙齿骨;有的小湾怕受外来欺负,又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小组织,如我老家所在的大墩湾与附近的细墩湾、沙墩湾、梅家庄湾、李家洲湾合成五福村, 过年时一起出人出力出钱唱一台戏;祈福时,一起抬共同信奉的土地菩萨到每家送福,仪式十分庄严,十分热闹。这也说的是人生要有仪式感。现在过年很难有当时的热闹了,时代的巨轮驱使着大家纷纷外出求生,家里常年只剩 38、61、99 部队,很多房子常年无人居住,每年的春节回家成为一年的梦想,就有了中国特色的春运。短暂幸福的相聚,又要踏上征程,有多少年迈父母的牵挂,有多少夫妻的话别,又有多少未成年子女的思念;以前物资是稀缺品,现在时间是稀缺品;社会就是这样,向前走,就不可能有回头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了,社会感情亲情也越来越浓。

当地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棉花和稻谷小麦。童年时光,由于经济贫乏,只要有吃的,就非常满足了。偷过集体种植的花生,捡过稻田剩下的谷穗,摘过满树的桑葚,拾过雨后的牛屎菇,挖过茅草根当甜品,捉过天牛当小风扇。到官桥看龙舟赛,到隔壁湾看戏看电影,到江边烧枯草打游击,到大队部集会买一个包子一根油条,以为是天下美味。儿时的欢乐,常记心口。那时物资缺乏,快乐很简单, 现在基本不缺,但总忧心忡忡,也不知道是时代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故乡人是勤奋的,聪明的。也创办过很多企业,如珠绣厂,无絮经厂,但都没有坚持下来,现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冯村仁人志士又创办了一批企业,希望家乡越来越好。

 

二、学校

下冯小学是我的母校,也是家乡唯一一所学校。那时好像没有幼儿园,让孩子放养到 7 岁就直接入小学。记得刚入校时,不知是什么原因,分为下冯班和中庙班两个部分,分别对应各自湾的小孩。依稀记得是到小学三年级才合成一体。还记得两个班男孩子经常用自制的纸弹枪打仗,宣章各自的地盘和主张。当时学校教室还没修好,有的分布在各湾找地方上课。我前几年小学在村一个大仓库度过的,一半是中庙班用,一半是下冯班用。直到小学三年级才搬到新修的教室上课,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学校。

 

农村的小学条件较差,前几年没有课桌,每家小孩自己带桌椅板凳到学校。教室的课桌各式各样。我家实在是没有合适的桌子,记得是父亲把一个破旧的木竹床锯成两半,我带到学校当课桌。后来换成统一的课桌,每个小孩要交五元钱,我家实在是没钱,拖了很长时间,父亲才把卖菜籽得到的十元钱换开给了我五元钱,我兴高采烈, 确不知那十元钱本来用来给母亲治病的。教室有窗户,但没有玻璃, 记得老师让每个小孩带一块农业用的尼龙薄膜,老师像裁缝一样,把每块钉在窗户上,为大家抵挡寒风暴雨。经历过苦难的人,才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珍惜当下,且行且珍惜。

 

下冯历来重视小孩教育,虽然当时老师很多是民办老师,既要种庄稼,又要教书,但从当时来看,下冯小学教育质量是很高的,老师都是兢兢业业的。我那一届是第一年正规六年制教育,当时六年级两个班,两个班学生六十人左右,不管是后来读书的、上班的、经商的、创业的,在全镇、全市来说,在同龄人中,都是可圈可点的。那时可没有培优之说,没有学区房之分。现在大城市都在择校培优,家长累,学生更累,有时候对爱人说,我们那么艰苦的学习条件走过来了,一样上大学,为什么我们的小孩要择校培优?面对现实,又不得不低头,生活有时就是这么无赖。

 

图片

 

当时上学,从一年级开始,都是自己走路上学,天没亮就起床, 邀请同湾的人一起走到学校,读过早读,回家吃早饭,再去学校上课, 中午回家吃饭,再去上下午课,一天来回六趟,不觉得累。那时一个星期只休息一天,有一次不知道是星期天休息,我一早走到学校,一个人都没有。每次期末考试,父母早早把我叫醒吃饭,几乎是第一个到校的,说早到是头名状元,寄托着父母望子成龙淳朴的愿望。

 

有多少年没有走进下冯小学了,不知道当年的教室是否依在?当年的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当年的那口水井依然甘甜?希望能为学校做点什么,有这个念头,但一直没有付诸实施。

 

三、老师

师恩难忘!对于世世代代的下冯人来说,农家孩子只有读书一条路,跳出龙门是家庭最大愿望,尊师重教也是最朴实民风。一路走来,我最幸运地是一直得到了老师的谆谆教诲,至今难忘。

 

我小学启蒙老师叫文水容老师,既带语文又带数学课,听说她也只有小学文化,我的哥哥姐姐很多在她手上毕业的。虽然南方农村小孩的普通话一直成为别人的诟病,但是语文的根基是她打下的,数学的乐趣是她启发的。今年清明回家祭祖,蓦然发现她的墓碑,潸然泪下,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也许那时一别,就成一世永恒。

 

当中经历过很多老师,印象深刻的有孙裕宝老师,邓见流老师, 潘菊容老师,张桂枝老师、周翠容老师等等。那时校长是杨水荒老师, 总是一身笔挺的蓝色中山装,上衣左口袋一直挂着一支亮眼的钢笔。我的毕业六(二)班班主任是冯水香老师,数学是蔡新寿老师。

 

图片

 

人世间一切皆是缘分,一切又是巧合。冯老师严厉,蔡老师慈祥,一文一武,一张一驰,像一对父母一样,呵护着我们 30 名同学,教育我们对待学习、生活、人生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又要释怀豁达, 宽厚待人,终身受益。幼年心中埋下的种子,一直支撑着自己向前走。冯老师已作古,蔡老师近两年又疏于联系,内心难免自责。有时碰到老同学,提起两位老师,内心暖暖的,眼睛湿润的。

 

人间自有真情在。我历来不善于交际,但听说对方是老师,就说不出的亲切感。老师是我们人生道路的领路人,他们一直在关心着我们,注视着我们,等待着我们的好消息。因为有了情,有了爱,面对再艰难的路,我们内心如此强大,世界会如此美好!

 

四、同学

一方土,一方人。一同学,一辈情。人世间有多种美好的感情,同学之情占据人生浓浓的一笔,小学同学情又是重中之重。因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小学同学是一生的伙伴,小学同学是一世的情缘,没有世俗的嘈杂,没有利益的纷争, 纯净、质朴、真诚,宽广、浓重、深厚。

 

总把美好的回忆当成人生的财富。我们当时六(2)班,应该是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集体,大家互帮互学,形成一个倒金字塔学习梯队:后胜、春燕、艳红、志农和我成绩一直比较稳定,双胞胎光辉、光亚特别勤奋好学,绪超、国华、清兵、庆丰在数学上屡有建树,红云、月琴、亚书、冬平在语文上大放异彩,金辉、志华、宝秋有很多闪光点,即使是当时个别相对落后的同学,学习态度都非常端正,班上学习氛围很浓。记忆有时历历在目,记忆有时依稀朦胧, 其他同学没有一一提起。上课都聚精会神,下课热闹异常。一波同学围在一起讨论难题,各抒己见;一波同学积极参加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当时最流行的是斗鸡,我们班虎林、汉金、绪超和我是姣姣者, 甚至挑战过高年级的同学。下午放学后,大家自觉地安静地把家庭作业做完后,再疯玩一下,天黑才回家。当时没有提素质教育,我们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雏形。

 

图片

怀念那年 6 月我们走路到五里中学参加小考,怀念那年我们首次穿着统一服装到龙坪一小参加体操比赛,怀念求知似渴全神贯注听的每一堂课,怀念天真无邪两小无猜的集体活动,怀念我们冬天跑操的每个朝霞,怀念我们结伴回家的每个暮色,我们把每个美好瞬间珍藏心底。

 

三十年来,我们每个人沿着自己的人生轨迹在前进,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有时能相聚,有时能联系,但大多数没能见面。见与不见, 依然思念;念与不念,都是温暖。这就是同学情区别于其他感情的独特魅力之所在,像一杯老酒,像一首老歌。

 

五、父母

一直想写点父母的东西,未能提笔,顺便加进来。我们下冯后辈人,身上有太多父辈的痕迹,流淌着父辈的血液,承载着父辈的厚望。三十年来,我们每个人又是这样往下传承的。

 

我的父亲母亲,和同学们的父母一样,都是地地道道农民,勤劳、善良、淳朴、忍让。他们一辈子没有其他追求,只求把我们培养出来,走出那个小乡村。当时培养一个大学生非常不容易,遇到荒年,吃饱肚子都成问题。全家省吃俭用,除了买盐,几乎没有其他开销,即使几十公里的路程,双脚就是交通工具,从早到天黑;即使生病了,也只是躺在床上抗着。节约的每一分钱都攒着给我上学的书本费和伙食费。他们和天底下千千万万父母一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己无怨无悔。父母在,不远游。大学毕业后,我义无反顾地离开京城,回到离家乡近的省城谋生。只要是节假日,我唯一的目标就是回家。每次返程,任凭父母把车子后备箱塞的满满的,直到塞不下为止,有一种爱叫“父母装的后备箱”。妻子和孩子对我多有怨言,哪家到哪旅游去了,哪家到哪度假了。我也十分内疚,工作二十年来,居然没有陪妻儿出过省,我只能用以后时间来补偿他们。父母在,人生尚知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趁着父母健在,多多陪伴。

我们人到中年,有各种焦虑症,担心父母身体,操心子女教育, 还要做好本职工作,没有任何肩膀可以依靠,因为我们就是家庭的顶梁柱,就是他们的天。就是这样历史传承,我们下冯人才辈出,整个社会才会兴旺发达,整个中华民族才会伟大复兴。

 

我们出生于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期,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感谢那一方水土,是我们人生起步的地方;感谢这个时代,给了我们施展的舞台;感谢我们的父母和老师,生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最后感谢下我们自己,正是因为我们大家的坚持,不断地进取,才有今天的所有和美好的未来!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夏云宝:小学毕业三十年,愿你归来仍少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