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建筑艺术——古印度文明系列介绍之五

古印度文明在建筑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早在史前时期,古印度就有了岩洞建筑。随着宗教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古印度建筑艺术的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艺术以三大类为主,分别为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的佛教建筑、莫卧儿王朝时期的伊斯兰教建筑以及古印度的印度教建筑。

​一、古印度佛教建筑艺术

公元前3世纪左右,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建筑得到空前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阿育王法敕、桑奇佛塔和阿旃陀石窟。

1.阿育王法敕。又称阿育王碑文、阿育王石训。阿育王统治初期,在羯陵伽战役中获得胜利后,面对战争造成的破坏,并没获得战胜者的喜悦,反而深悔不已,从而皈依佛教。阿育王不仅自己信“法”实践“法”,也希望王国所有人跟着实行,并以此对国民实施精神层面的统治。为此,其在全国颁布敕令和教谕,并将其刻在石柱上,称为“法敕”。石柱通常高达10米,柱顶精细雕刻狮子、牛等动物,象征国王的权威,柱身刻有诰文等,内容主要是宣扬佛教的“法”,宣讲要尊敬老人及对他人要友善等社会道德。

2.桑奇佛塔。佛塔原本是佛教徒保存佛骨的地方,后逐渐发展为寺庙和佛教中心。阿育王时期曾在各地建造佛塔,其中尤以桑奇的最为著名。桑奇佛塔最初以砖砌成,之后扩建并加砌了一层石块,最终形成一座半球形建筑,直径约36.6米,建筑顶端为平台,平台上造一方坛,坛上立有伞盖物。佛塔周围建有围栏和大门,每个门上都布满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精致雕刻。

3.阿旃陀石窟。石窟艺术是古印度建筑宝库的另一大成就。阿旃陀石窟在约公元前2世纪始建,至公元7世纪最终建成,共有29座窟。它位于海德拉巴省的文迪亚山脉中,开凿在一个长550米的新月形的悬崖上。

阿旃陀石窟是作为佛殿、僧房而开凿的,内有石雕佛像、壁画等,壁画内容既有佛的生平故事和宫廷生活,又有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阿旃陀石窟是古印度的佛教圣地,也是融建筑、雕刻、绘画三者为一体的典型艺术代表。很多洞穴内部表面经过高度抛光,石柱、石像雕刻工艺精美,考古学家认为即使当时的雅典建筑最好的工艺也未必能超越古印度的建筑工艺。

二、古印度伊斯兰教建筑艺术

公元15世纪,印度大陆被已经突厥化的蒙古人贴木尔后裔巴布尔占领,并建立起莫卧儿王朝,开始大力推行伊斯兰教,之后伊斯兰教建筑在印度半岛上也发展迅速。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位于印度阿格拉的泰姬陵。

泰姬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的妻子,她不仅貌美而且聪明,深受沙贾汗宠爱,但在36岁时因难产而死。沙贾汗请来最优秀的工匠,动用2万多人,耗时22年为他的妻子修建了举世无双的陵墓,之后沙贾汗面对泰姬陵睹物思人,愁容满面。泰姬陵见证了沙贾汗与泰姬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印度诗人泰戈尔称其为“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

泰姬陵设计得巧妙精美,中央是正方形台基,台基中间是主体部分使用白色大理石制成的圆顶寝宫,寝宫上部是金色的塔尖,四角各有一座小圆顶凉亭,与中央的圆顶相互呼应,在台基四周还耸立着四座尖塔,其塔尖与中央的塔尖相互映衬,形成特殊的美感。

三、古印度教建筑艺术

印度教建筑也在古印度建筑艺术中有着重要地位,相传印度发现的最早洞穴建筑就是印度教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

早期印度教寺庙一般内有一个圣所,一个供信徒走动的回廊、带有双门廊的前厅,以及通过浮雕装饰带和描绘《往世书》神圣文本的雕刻进行的广泛装饰。寺庙均大量雕刻神像和浮雕故事,如湿婆神、毗湿奴的雕像以及《罗摩衍那》传说故事等。很多雕像内部是混合石膏,表面覆盖一层涂有油漆的石灰灰泥,既能防火,又能有效防止被降解。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寺庙是岩石切割建筑的令人惊叹的例子,证明了古印度人的想象力和艺术成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古印度建筑艺术——古印度文明系列介绍之五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