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深耕与扎根:塑造生命的语文课堂——《长在语文课堂》悟读

程翔老师的《长在语文课堂》是一本厚重的语文著作,鲜明而立体地呈现了程老师“做有灵动的教育,教有学理的语文,当有骨气的教师”的教育追求,勾勒了匠心独具的语文课堂、悲悯高洁的语文人情怀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师者风范。

阅读正文前,有必要先对《长在语文课堂》中的“长”字加以理解与探究。“长”,可理解为生长,滋长。语文老师应该扎根课堂,从课堂中汲取养分,提升专业能力,涵养师者品格,拓宽专业视野,提升生命境界,终而成就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之同步的,是要致力于打造一个供学生成长的语文世界,“自在而闲适,自由而活泼”,这是令人向往的精神成长最为美好的课堂样貌。“课比天大”的底层逻辑当在此,语文课的最大价值也正基于此。“长”,也可解释为长久,持续。语文教学工作相比于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农耕文明”特质,“精耕细作,点滴积累”,时间是学科提升的最好保障。程老师在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从泰安到北京,从一线教师、名优教师到名优学校副校长,工作环境、职位均在变换,却始终有着一个不变的身份——语文老师。四十多年的课堂教学积累,成就了他优中求优的“课堂作品”,使读者“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触目见琳琅珠玉”,有了登堂入室的契机。
一、课比天大:思想的场域,语文的高点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高明的教师,不仅有学识、有方法,更有思想,能够在日常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育人于无形。程老师随着时代的思潮脉动,体察人物风情,于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中,精准地把握语文教育规律,为我国的语文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职业的显著标志是站讲台”,跟学生密不可分是这一职业的特点。可以说,评判一位教师的根本标准是学生。“把学生当梯子的老师和给学生当梯子的老师”,是最为明晰的教师职业取向分水岭。“学生踩着他的肩膀登上了高一级的台阶,他用双手托起一个又一个学生”,程老师叙述的也正是他毕生的职业追求。“课比天大”有着最为质朴的底线——把课上好,把学生教好!故而,“备课”是一件常做常新的教师基本工作。无论多么有经验的教师,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认真准备的课,就上得顺手,学生收获就大”,“仓促准备的课,就上得心虚,学生收获就小”。这个提醒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备课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任何时候不可懈怠。备课还须沉浸其中,“我第一次见到备课还能备哭哩”,送报纸师傅的这一感慨,或许是对程老师备课境界的一声赞叹,也未尝不是教师需要坚持的一个高标。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师精神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教师而言,所有的事都需要为课堂让路。“忘记了个人烦恼,心中只有学生”,这是“课比天大”的具化体现。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公开课上发现有学生打瞌睡是因为“熬夜了,太困”,程老师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睡一会儿吧”。这一课堂细节,值得众多教师细思回味。在课后,学生来向程老师道歉,“给您丢人了。”“不丢人,上课不是演戏。”程老师的回答掷地有声。因为他深知学生作业多,睡眠少,打瞌睡是正常的生理需要。求真,不作假,是教师对课堂品质的自我要求;沟通、理解与尊重,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转益多师,不断指引程老师专业成长。在他罗列出的一众名单中,或许名气有大小,身份有差异,但程老师均充满敬意,心怀感恩,行文至情真处,有引人落泪的情感共鸣。“是否真诚、虚心,是否厚道、朴实,是否纯正、清透,是否好学、勤奋”,“是否发自内心尊敬前辈,尊重同龄人”,程老师追求“圆和”,认同辜鸿铭先生说的“中国人身上有一种极为可贵的品质:温良”,秉持“忠心向祖国,醉心于事业,孝心奉父母,爱心献妻儿,诚心待朋友,良心留自己”。程老师的夫子自道,读者朋友何妨一试!
学生的成长,身体是基础。程老师不仅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从国家发展层面高度关注学生的体育教育。“身体弱,一切归零”,他主张把德、智、体、美、劳的顺序调整为体、德、智、美、劳,强调评价学校教育,“首先看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不仅仅是升学率”。这为语文教师开拓了一个新视域:耕耘自家一亩三分地,还须放眼看世界。普通教师也当有教育家的视野与情怀,“野蛮其体魄”,把培育健全的人始终放在工作第一位。

二、课堂作品:职业的觉醒,心智的结晶
文学家打磨文学作品,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语文教师则应当积累自己的课堂作品。看似顺理成章的推断,却争论不下,莫衷一是。
课当是常教常新,学生在成长,时代在发展,思想更是变动不居,课堂如何成作品,还可积淀成教师代表作?长期以来,教师大多认为课堂创新是主流,“次次上课常常新”“绝不上重复的课”“面对不同对象必须有相应的新思想”……在众多的议论中,广东语文名师程少堂在“语文味”学理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开展“代表课”实践探索,出版了《语文味代表课观止——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教学实录》一书,“是少堂先生的人生代言,是他的哲学思考、艺术追求和生命宣言。这些课,是语文味的一座座纪念碑”。这与程翔老师的意见不谋而合,“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要进行职业意识的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意识到课堂作品的重要性”。从职业觉醒的高度,呼吁语文教师重视积累课堂作品,以实现职业理想,显示出程翔老师高度的教育理想自觉。
课堂教学是课堂作品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它由优秀教案、优秀论文和优秀报告构成,是教师反复实践的产物、理论探索的呈现和教育心血的结晶。其中对论文的强调和倡导,切中肯綮,精准地击中语文教师的痛点。在传统的观念中,论文是高校教师的领域,中小学教师擅长的是实践,“理论研究不是中小学教师工作重点”,也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往往止步于论文写作,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单调的曲子”,职业获得感不足,生活幸福感随之下降,职业倦怠程度日益严重。更为严峻的是,一线教师以“上好课才是教师的立身之本,论文则是玄学,无益于课堂教学”为由,非但自己不从事教学论文写作研究,还反对、嘲讽坚持论文写作的同行,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对这一思想拨乱反正,是程翔老师倡导课堂作品的价值意义所在。
“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单凭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人生体验的支撑”,是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最为显著的特点。年轻教师需要通过反复实践,融入自身的生活体验,在情理相融中逐渐准确理解教材,这是课堂作品形成的条件。设计,是一道桥梁,是连通师生理解差异的枢纽,“没有设计,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教材,也就谈不上学习效果”;好的教学设计,可称为教学艺术。这是教学设计可称之为课堂作品的依据。不过,这还不够。好的设计未必有好的教学效果,二者是不可画等号的,还需要情感的参与,以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程翔老师的论述厚实而严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更为重要的是,他一直积累着自己的课堂作品。在本书中,读者可从“教学研究”板块,阅读比对、发现,构建起符合自己教学理想的课堂作品体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针对“课堂作品”的争议,程老师讲述了钱梦龙先生《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的一则佳话:
2015年12月18日,“钱梦龙语文教学研讨会·新西湖笔会暨钱氏执教《愚公移山》35周年纪念活动”在福州金山中学举行,肖培东老师模仿钱老师的教学设计重新执教《愚公移山》一课以示纪念。此后,有的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发起网上纪念活动,有的还模仿钱老师的教学设计重新执教《愚公移山》。
这一例子,很好地批驳了“不就是一堂课嘛,不就是一个教学设计嘛”的日常误解,明晰地验证了课堂作品的魅力,也雄辩地证明课堂作品的科学性——科学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经得起反复验证。

三、语文人生:圆融的境界,有趣的灵魂
“一个语文教师的成长历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历史,必然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我也幼稚过,可能还继续幼稚着。”在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程老师独特的经历、持续的思考和丰厚的实践,勾勒出了语文教师美好的人生图景。
语文教师当以读书为立业之基,“先读‘外层书’,再读‘中间层书’,最后读‘核心层书’”。语文教师与普通读者的区别在于必须要阅读“核心层书”。在现实中,因为“核心层书”阅读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甚至造成相当一部分教师停滞不前”。程老师所说的“核心层书”,主要指的是“秦汉文化原典,指的是完整的原著”。他倡导“品尝原汁原味”“用自己的眼光去读书,用自己的头脑去审视”,最终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令人可敬的是,他不仅倡导,更是身体力行。在本书中,特设“经典阅读”板块,呈现了程老师阅读《诗经》和《论语》的独特心得,值得读者品味再三。这一阅读观,是程老师数十年语文教学的结论,是经过实践验证的观点。面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比如文言教学的艰难现状,我们很难不被程老师的这一提倡所打动。学生当下学不好文言文,是由历史和现实两大因素决定的。“古人读书一开始就进入‘核心层’”,阅读“四书五经”是起点;而当下则是几无几人——哪怕是语文教师——较全面地阅读过“核心层”。如果我们去调查,有极高的概率会发现不仅学生看不懂文言文,还会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无法顺畅地阅读文言文。这或许是文言文教学的最大困境。
设身处地地理解,尊重个体差异,是师者的良好修养。日常教学中,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或走廊背课文,通常会被视为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教师不要放大自己的责任心。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记住课文,但底线是:允许学生背不过。”这是程老师的立场。“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这是程老师的教育原则。“要允许学生考试成绩差。教师最忌讳的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与自己的‘水平’挂钩。”这是程老师的呼吁。在这些看似相互对立冲突的表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真实思考、认真做事,把育人放在第一位的教育者的思想高度。
程翔老师善于思考,努力地接近教育真理。他关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学教师”“博士学历教师在中学任教情况”,也思考学校“统练”、教学新概念“学习任务群”和学生习惯养成,思考深入,视野开阔,长于分析,娴于文字,在娓娓道来的言语中,散发出优美的语文魅力。他分析时,擅长一分为二,具有鲜明的思辨特点。“习惯是可喜的,又是可怕的”,因为“好习惯如同天使”,而“坏习惯如同魔鬼”。因此,教师的责任在于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可程老师的思考走得更远,“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会有自伤和伤人的时候,人们应该对习惯保持警惕。”他所举特工饭后散步的例子精当而又深刻。
“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语文的思辨讲究的是情境与适用,是对生活的理解与对规律的掌握。程老师无疑是这方面的专家。或许更让读者感兴趣的是“生活感悟”板块。程老师热衷于写小文章,生活点滴尽可落笔成文,人世百态皆可言表。他追求的并不在于自己文学表达能力的提升,而是甘为人梯,让年轻教师看到一位努力写作的语文人的身影,以此激励更为广大的语文教师群体积极投身写作,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
《长在语文课堂》是一本教师可从中看到自身成长的好书,是语文教师成长历程的小结,是语文名师智慧的结晶,更是一位长期坚守一线的老语文人的“夫子自道”,值得每位有缘遇见的人反复翻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荐书|深耕与扎根:塑造生命的语文课堂——《长在语文课堂》悟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