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边书局另辟“蹊”径,将旧书店融入公共文化服务

今年春节期间,毛边书局·桃蹊书院烟火气不断,除了丰富的社区服务,还接待了来自山西和河北的上百名学生参加研学活动,与此同时,书院还在为申报成都市成华区方志分馆做着紧张的筹备工作。近日,书院主理人傅天斌在忙碌的工作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讲述了书院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发展经验与自身作为从业者对旧书业的感受与展望。唤醒古籍,内容不是问题,缺的是内容活化渠道,如何挖掘古籍潜力就成为关键。

01

从毛边书局到桃蹊书院

毛边书局的“毛边”原本是指一种特殊的装帧方式,阅读毛边书时需要边裁边读,毛边书常作为收藏爱好者的一个收藏品类。傅天斌把“毛边”用作书店名称,一是代表他对毛边书的喜爱,二则暗含弘扬纸质书深度阅读的理念。如今的毛边书局不仅只卖旧书,有收藏阅读价值的新书、毛边书、签名本等都有所涉及。

毛边书局1998年创建,至今20多年,和大多数创业者一样,傅天斌历经过环境和市场的坎坷。维持经营的平衡需要一种健康的形态与心态,傅天斌认为,相对其他行业,书店人应当更具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要研究当下的文化需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经营书店多年,傅天斌回忆,过去网络不发达,各方面条件也没有现在便利,但传统模式下留下了很多有温度的记忆。毛边书局常常为全国各地的老前辈、老读者们找书,比如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蒋丽萍先生在研究保路运动历史时,在一些省市档案馆、图书馆寻找资料无果,“最后蒋丽萍先生找到我们,书局通过努力满足了她的资料需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旧书能帮助作者进行学术研究,出版好的学术著作,发挥价值,是最令傅天斌开心的,“如果一部书仅仅摆在屋里收藏,那就只是 一个奢侈品或摆件,书最核心的价值还是通过阅读传递知识与文化。”
2018年3月,毛边书局与桃蹊书 院正式合作,开启新路径,成都市成华区桃蹊街道提供场地等硬件设施,毛边书局提供书籍资源、用户资源、管理模式和专业经验,实现政府资源与民间资源相结合,创新管理形式,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带给读者全新的文化体验,同时让一些有价值的旧书不至于被尘封。

02

深耕方志文化土壤

傅天斌认为,旧书业这个行业一 定会一直存在,但是因为旧书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市场上的旧书已越来越匮乏,通过线下线上收集,毛边书局所藏相关的普通平装本有几万种,线装书也收集了几千种,其中以乡邦文献为主。“我们必须有新的认识,结合自身,毛边书局会在地方文化上发力。”书局通过“阅+行”结合的方式, 开展研学活动与地方文化活动服务,所藏古旧书能够帮助书局把活动做得更有内容,更具内涵。

毛边书局始终以弘扬地方文化为抓手,利用所藏乡邦文献和智库资源“走出去+请进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拓展。今年春节期间,书局组织了一系列研学活动,以巴蜀文化为主题,以天府文化书籍为研学教材,以书院智库作家和学者为研学导师,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让学生们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中感受绚烂的巴蜀文化。书院三层楼,每一层可安排60个学生。这次研学活动有河北石家庄与山西太原的200多个学生来到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参与 “书香龙门阵”研学。书院邀请了 与地方文化相关的民俗协会、作家协会、文联等一批专业老师,结合古旧书文献串讲地方故事,另外挑选了一批乡邦文献进行展览。傅天斌表示,巴蜀文化不仅只有三星堆、金沙遗址、杜甫草堂、武侯祠等文旅景观,文化也存在于书籍中。毛边书局有十多万册书,还有一些珍贵的老照片、其他纸质品等,“可以通过展览展出、电子屏幕展示等方式呈现巴蜀文化,让学生们感受成都的文化气息,传承传统文化。”除了参观毛边书局,研学活动还安排了学生在成都多个地区实地走访。“第一期研学过后, 我们想将毛边书局的研学活动作为前置课,相当于参观游览攻略,请专业领域的老师来讲解,时间大概是半个小时,研学结束后,这些前置课的内容再做成读本,发给更多人,去激活市场。”傅天斌介绍说。

“书店为读者服务,为作家、学者服务。再将这些读者请过来为我们站台,他们来回馈社会,学有所用。”例如武侯祠研究志愿者、三国文化学者等,傅天斌将他们请来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通过毛边书局提供的公共平台来为大众服务。傅天斌表示,这也是未来毛边书局拓展更多文化服务产品的方式。“我认为单纯卖咖啡、卖文创产品是不长久的。没有文化底蕴,单纯靠书店生产文创产品,其发展缺少可持续性,必须结合书店图书资源和读者资源。如果仅仅局限在文创、咖啡,年轻人会渐渐 失去新鲜感。”

 

03

让私人收藏走向社会公共服务

毛边书局努力将业务向社会服务拓展,傅天斌认为,所谓“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说的就是书店人的本职工作。旧书业是传统行业,任何行业都 要紧跟时代步伐,“我们现在必须走向新的服务领域,适应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例如成都开罗书店把旧书进行二次包装,以旧书为载体通过不同形式创造新产品。无论是旧书新装,还是用旧书演绎出不同的产品,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毛边书局的经营理念是走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将旧书作为文化载体,弘扬地方文化。书店试图将地方文化和方志文化融入生活方式里,将古旧书跟老百姓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探索更多方法演绎服务产品,例如“旧籍新刊”把古籍与川菜相关的文献演绎出来,与产业协会,还有政府部门、社区合作,毛边书局做了一个叫作“15分钟生活圈”的活动,将书与生活圈子结合起来。这些展览、文化服务活动、特色文化产品等,逐渐将书局的服务完善起来。

公共文化服务涵盖范围很广,不局限于阅读。傅天斌举例说,春节期间毛边书局还为社区居民写对联,他觉得这虽然是与卖书无关的小事,但很幸福。做书店,不光是卖书,更重要的是提供书店的场景,让书店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毛边书局在成都也联动行业内的人士组织了很多活动。2023年5月13日,“锦绣天府·赓续文脉:四川乡邦文献展座谈会”在毛边书局·桃蹊书院举行。古旧书业从业者、专家学者、文物修复和乡邦文献爱好者近40人齐聚一堂,大家各自分享了自己收藏四川乡邦文献的故事。“我们的目的是把成都旧书业同行集合起来,大家一起发声。将四川省一些高校师生邀请过来与书店同人一起进行研讨,效果非常好。” 而邀请高校师生,是因为傅天斌认为旧书业没有高校的参与,创造不出新的活力,旧书要营造年轻化气息,就要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发现、引流新的服务对象,这是我想给各位业内同人的一个浅显的建议。”

发展旧书业不仅需要旧书市集、会议和论坛,还需要更多旧书资源融入社会。提高旧书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也十分重要,不光业务技术要提升,业务视角也要改变,有些人认为手头有书、有资源就可以随遇而安了,这不利于旧书业长久发展。傅天斌说,确实有很多人通过古旧书挣到了不少钱,手里还收藏有很多珍贵的“宝贝”,但他希望从业者还是要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头,奉献出自己的资源。例如去年缥缃书局、芥子书屋、华文堂等一些书店同人就将自己手头收到的好书交给巴蜀书社、四川文艺 出版社,参与到“旧籍新刊”活动中,出版了一系列的书刊,这种古旧书再造与活化,是让个人资源融入社会服务的良好方式。
旧书业从业者难免会对当前业态产生困惑,书店收不到书是很普遍的问题。“我们应当从这些困惑中跳脱出来,眼光向外。”傅天斌从个人经历出发,他表示书店人如果走进公共领域与更广泛人群接触起来,就不会觉得从业艰难,也会减少经营焦虑。“做书店,无论是业余爱好还是职业,融入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一定会有更多收获。”

04

古旧书业需要“流量”与“尊严”

虽然从事古旧书行业很久,但傅天斌说,自己所了解到的旧书业相关政策并不多,近几年,他关注最多的还是如何增加书店的“流量”,“当下流量为王,书店人除了搞业务之外,也要想办法把流量做起来。”
原来的毛边书局老书店只有100平方米,周六周日常常人满为患,傅天斌认为一个公共文化空间,即使有1000平方米,如果只有爱好旧书的读书人自娱自乐,也没有办法发展起来,不具备可持续性。“旧书店要融入社会,首先就要融入社会流量池里去,要真正将旧书带到社会生活中去,带到大家看得到的地方去。”

虽然追求流量,但毛边书局并非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我希望能让旧书发挥更大的价值,如果只考虑经济收入,那么买一本书和买一件普通的商品就没有区别。”买卖旧书最终目的还是要有所收益,但不能只看经济效益,“我一向不算经济账,更多的是买了一批书后去思考,这批书能够用在哪儿?发挥何种价值?能否拓展更多的服务,扩大更多服务对象,创造更多服务价值。”傅天斌始终坚持这种理念。
从旧书经营收益来讲,毛边书局在成都也并不算前列。但傅天斌认为,旧书是有尊严的,所谓 “旧书新知”是要从旧书中获取新知识,对旧书有“新认知”,桃蹊书院通过1600平方米的空间将旧书呈现出来,融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里,在旧书业,毛边书局桃蹊书院树立了一个标杆,就是为旧书赋予尊严,“现在很多年轻人排斥旧书,认为没价值、不干净。甚至有的人还错误地认为旧书摊就是将书倒在地下的废品回收,一本旧书就算被人踩上两脚也无所谓。” 毛边书局希望通过多种方式,推动社会大众对旧书形成新的认知,让旧书更有尊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毛边书局另辟“蹊”径,将旧书店融入公共文化服务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