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意识”是指:一是方向意识。要以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为根本、以课程实施的重点工作为核心,紧紧围绕教育的政治属性,提升教研的方向意识。二是问题意识。要多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解决的过程作为教研能力提升的途径。三是实证意识。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将传统的经验性教研转向实证性教研,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四种能力”是指:一是政策理解力。即对党和国家重要政策,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和使命,“双减”工作的意义和落实等有深刻认识。二是专业判断力。即能从学科和综合的专业角度,读懂课堂、读懂学生、读懂教师,理性看待问题,对诸如“注重教什么,忽视为什么教;注重学习投入,忽视学习兴趣;注重解题训练,忽视解决什么问题;注重水平高低,忽视人才类型不同”等现象给出专业解答。三是实践洞察力。即关心实践成效,善于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工作推进的抓手和方向,如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调查与研究“注重综合,进阶设计,加强实践”等要求的落地情况及其原因,从而提出有效的改进意见与建议。四是自我发展力。课程改革不断推进,需要教研员从职业志趣和专业素养两个方面丰富教研经验和经历从而形成教研专长,成为教研的专家。同时,在数字化改革的背景下,更要提高数字素养和技能以适应新的变化。
教研员的专业功能是“研究、服务、指导”,其专业成长也需要通过对课程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加以解决而实现。具体而言,促进教研员专业成长的路径主要有:一是课程层面的研究,强化课程意识和评价意识的研究;二是全面育人层面的研究,强化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核心素养的研究;三是“学”的方式研究,推进学习方式变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四是“教”的方式研究,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科学运用;五是“研”的方式研究,引导教研工作走向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轨道;六是教研重心下移的研究,实现区域范围内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的结合,学校特色引导与教师教学个性发挥的结合。
第一,课程育人的服务与引领。要充分坚持立德树人任务,努力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强化学科德育和课程德育的实效性。
第二,课程建设的服务与引领。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顶层设计,也是促进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必然途径。需要重点关注国家课程的落实、地方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以高质量课程建设实现高质量育人。
第三,课堂教学的服务与引领。课堂是主阵地,所有改革的落脚点都在课堂,因此要加大力度关注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学校创新教育教学新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评价方式的服务与引领。评价是指挥棒,近年来浙江省教研系统以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和中考试卷评价为抓手,有效推进区域层面教育结构优化和教育质量提升。下一步,还需要更加关注评价指导和转化功能,利用数据来分层分类提高各地教育水平。
第五,乡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服务与引领。关注乡村教育教学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质量完成教育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抓手。乡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充实、教学方式变革方面存在较大困难,需要花大力气服务与引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新时代教研员需具备“三个意识”和“四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