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男性头上插花是一种风俗与时尚,也叫“簪花”。宋代叶梦得《临江仙·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霜鬓不堪春点检,留连又见芳华。一枝重插去年花”,生动表现了簪花习俗。唐宋时期簪花大概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礼仪簪花
《东京梦华录》记载有“婿具公裳,花胜簇面”的婚礼簪花习俗。如《水浒传》小霸王周通强娶民女时“头戴撮尖干红凹面巾,鬓傍边插一枝罗帛像生花”,跟着他的小喽啰们则是“头巾边乱插着野花”。什么是“像生花”呢?唐宋称鲜花为“生花”,“像生花”就是用布料、丝绸做成的假花。
宋代比较常见的像生花有罗帛花、栾枝、绢花。宋徽宗时,大宴礼仪中也有“皇帝降坐,鸣鞭,群臣退。赐花,再坐……群臣戴花北向立,内侍进班齐牌,皇帝诣集英殿,百官谢花再拜”的记载。宋高宗赵构的寿诞上更有人人戴花的名场面,亲历者杨万里描述:“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御赐簪花
唐玄宗时期,学士苏颋为皇帝赋诗“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玄宗大喜,遂“以御花亲插颋之巾上”。登科进士簪花也是唐宋一景。有记载称,唐懿宗赐宴新科进士,命令内臣折花送到进士所在处,并令“戴花饮酒”。到了宋朝,御赐进士簪花饮酒已成常例,如秦腔《三对面》中所唱:“猛想起当年考文会,包拯应试中高魁,披红插花游宫内,国母笑咱面貌黑,头戴黑身穿黑,浑身上下一锭墨,黑人黑相黑无比,马蹄印长在顶门额。”
宋仁宗时期有“四相簪花”的故事。传说扬州以芍药著称,其中有全身发紫、中间黄蕊者,如同衣紫者戴一金腰带,乃大吉大利之品种。此花不常开,据说每开一次城中必出宰相。名臣韩琦在庆历新政失败后出知扬州,适逢“金腰带”开花四朵,韩琦特邀请王珪、王安石、陈升之来赴宴,酒至半酣,每人戴了一朵金腰带,后来这四个人都位至宰相。
节日簪花
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佩戴茱萸和菊花是重阳佳节的习俗,因为茱萸辟邪、菊花延年。
除了重阳节,春节、元宵节时,人们簪花的热情也十分高涨。北宋张先《泛清苕·正月十四日与公择吴兴泛舟》描写扶酒醉者归家的场景:“衣香拂面,扶醉卸簪花,满袖余煴。”甚至寒食节时人们出外踏青都要戴上一两朵花,如南宋周端臣《寒食湖堤》:“画桥日晚游人醉,花插满头扶上船。”这时,簪花辟邪的原始目的已淡化,主要是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待、对美的追求。北宋欧阳修《丰乐亭游春》:“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甚至绿林好汉、货郎挑夫也头戴花朵以求雅致,如《水浒传》浪子燕青“鬓畔常簪四季花”,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文化|“簪花”习俗,原来唐宋时期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