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哈佛在读的武汉学子刘明承的妈妈做客“国际Mark哥”直播间,为众多家长分享自己教育经验的同时也分享了孩子一路走向哈佛背后不为人知的那些付出,直播长达80分钟,干货满满,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
升学在即,现特将哈佛学子和妈妈的故事整理的文章再次分享给有需要的家长。也希望家长能从我们的分享中找到更好的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读社区大学的儿子被哈佛录取了!
2021年情人节凌晨,何艳芳的儿子刘明承收到了哈佛研究生的OFFER,但此前他读的不过是美国的社区大学。
虽说荆楚大地自古便人才济济,可就连全省教育资源最集中的武汉,每年能进入哈佛的学生也不过凤毛麟角。
从社区大学的“专科生”到世界顶尖名校哈佛的研究生,如此惊人转变的背后除了刘明承自己的付出与努力,还有从小到大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这位武汉妈妈始终坚持“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不管!”
小初:儿子说得对,听儿子的!
读社区大学的就是学渣吗?其实刘明承在中国一直都是妥妥的学霸!
无论是在武汉育二这样的省示范小学,还是在外初这样的“四大名初”,刘明承都是家长和老师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有着超越同龄人的自律、理智。很小的时候家里来客人,不管玩的多开心,只要第二天有课,刘明承晚上10点一定主动上床睡觉。
儿子如此,何艳芳心满意足,不过分插手儿子的学习。“我们觉得他这样已经很OK了。在班上名次靠前,我们不要求他一定要追求第一,正常时间能很有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我们也就没有对他的空闲时间做要求。”
都说每一个成功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家长,但在老师和周围人眼中,何艳芳属于“永远只在作业本上有一个签名”的明星家长,原本应该由父母发起的与子女的双向成就关系,在她这里变成了儿子刘明承单方面带她“躺赢”。
“人生赢家”的滋味,因为儿子,20多年前何艳芳就体验过。
家长之间会比较孩子的成绩,孩子之间同样会比较家长的教育方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中国父母身上往往体现在对成绩的严格要求上,尤其是在育二和外初这样竞争激烈的学校,给孩子报课外班是传统、鞭策孩子拿第一是常态,何艳芳的“佛系”和其他家长相比显得与众不同。
看着周围同学和朋友的父母争相给他们报各种补习班、软硬兼施要求他们拿第一,本就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刘明承心里格外不是滋味:别人家的父母都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我的妈妈好像不太管自己?
不满意何艳芳的教育方式,于是,尚在读小学的刘明承跑到书店,买了本儿童教育书籍送给何艳芳,暗示她做父母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想让她学着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面对儿子的误解,何艳芳心里格外不是滋味。
小学开始,就有同学的妈妈单独找刘明承聊天,了解自己家孩子的情况,六年级他还被老师邀请一起去同学家做家访,帮助解决同学的问题。
在外人看来最让人省心的儿子,何艳芳反而花了更多的心思,因为超越年龄的理智与自律,照搬寻常的教育方式,在他身上很难有积极的效果。
“我只能从朋友的角度和他亲近,在旁边默默地观察他的处事方式,通过谈话了解他的想法,平等地对待他的一切决定。遇到观点相左的时候,我要调理清晰地表达我的想法,否则他就当我说的是‘屁’,放过就没了。这种有距离感的陪伴一度让儿子误会我不管他,所以尺度真的不好把握!”
有一次刘明承在学校和小伙伴起了冲突,他是公认的好好先生,不仅“逗比”,还是“妇女之友”,冲突却到了公开的程度,何艳芳觉得问题可能有点严重,于是问他需不需要家长出面“管一管”,结果被他拒绝了。
“他认为我出面他很没有面子,我一次出面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他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人,所以他要自己想办法。”看着眼前这个脸庞稚嫩的小孩,能将问题本质头头是道地分析出来,这次何艳芳也决定“不管”,交给他自己解决。
既然在学习方面自律、有规划,在为人方面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何艳芳选择尊重、信任儿子,因为她知道,如果她以父母的身份自居,企图掌控他,肯定会适得其反,对于“有为”的孩子,父母任何过分的干预都显得多余,这时候的“无为”才是最好的“作为”。
留学:该出手时就出手
刘明承初中读的武汉外国语学校,每年有很多孩子从进校开始就准备出国事项,老师还经常会请毕业生回学校分享留学经历,留学氛围浓厚。
何艳芳也想要送刘明承去读美高、美本,让他体验国外丰富多姿的教育和生活,可刘明承却兴趣不大。
于是她亲自带刘明承去美国看看走走,了解美国的学校,但旅行的结果是,孩子不反对也没有明确表示很想去,最后促使孩子决定高中出国的原因是一次日本交流经历。
在武汉市政府的支持下,外校和日本友好城市大分建立了学生交流项目,从每届初二的日语班学生中选拔3名,参加由两个城市的市长签署的为期一个月的公费交流项目,刘明承以第一名的成绩被选上。
刘明承赴日本交流
日本对考试的重视程度和我们接近,但是学校教育比中国丰富很多,一个月的交流学习,刘明承对不同的教育有了比较和新的认知,这个经历让他正式决定去美国读高中。
既然决定去读美高,就面临申请学校的问题。美国高中申请是开放的,要选学校,递材料,面试等等,孩子没有精力做,都需要家长帮忙。
“怎么选学校是首要问题,可能很多家长更关注名校之类的,我的答案是安全第一。孩子去美国读高中,年龄才15~16岁,安全是首位。美国是一个教育体制多元化的国家,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特色,比较标准很复杂,加上距离的原因很难有根本的了解,无从判断好坏,也就不好选择了。而且每个州有接收国际学生资格的学校不多,能够申请到国际学生的学校应该还可以,所以我认为还是安全第一。”
最后他们选中了有110多年历史的寄宿制教会高中“蒙特爱丽丝山学院”。
为了不给自己初中生涯留下缺憾,刘明承参加了中考,由于非常想体验和不同的学霸PK的感觉,他努力考上了外高并在读了一学期。
2015年1月,刘明承独自飞往美国波兹曼市,正式开启了留学生活。
入学的第一周除了测试、分班,课业不多,学校还组织每周五滑雪,去了食品银行当义工给需要帮助的人分发食品,老师带队去泡温泉,晚上在体育馆不定期举办各种不同主题的活动。
从小习惯了国内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到了国外,一开始刘明承很不适应,觉得美国节奏太慢这样会耽误自己,加上时差的折磨、语言的困难,总之各种烦躁,经常通过QQ向何艳芳抱怨。
但和孩子的迷茫烦躁不同,何艳芳暗自窃喜。“我希望他的16岁~18岁是丰富精彩的,而不是只有考试。十六岁正是孩子心智成长的重要阶段,多方位立体的学习和生活可以丰富他们的思考角度,从而影响他们对事情的判断和处理,从而真正成长。”这是每个留学生都会经历的过渡期,她知道说教的方式无法让孩子完全接受眼前的变化,只能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第二周后,学习逐渐紧张起来。由于初中学的是日语,语言成了刘明承最大的障碍,他需要先翻译内容,再用中文解答,最后用英语书写,作业量是美国同学的3倍。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单词:细胞、遗传、基因,还有不知所云的历史故事以及人物,加上五花八门的作业形式,把刘明承搞得晕头转向。
由于心疼儿子,何艳芳建议他先全力把语言关过了,暂时牺牲一下第一学期的成绩。
可是,接下来刘明承表现出来他一贯的韧劲。一年时间,他用近乎“自虐的方式”换来GPA4.0,托福也从刚开始的40多分考到104分。
除了学习,美高还要考察学生的社会服务项目。
何艳芳曾经和美国国际教育基金会有过接触,出国前,她带着刘明承去了湖北农村,希望帮农村学校建立一个网络教室,每周开一节外教英语课,上课的外教则让刘明承去美国找义工。
到了美国后,在美高校长的安排下,刘明承参加了一次教务会议,会上他向老师介绍中国的情况,说服老师为这个项目做义工。但一周的等待后,学校答复说暂时没有老师可以安排时间承诺做义工,这对他打击很大。
这时候何艳芳觉得还是要适当出手,于是她开始联系美国的各路朋友,让儿子通过交谈了解如何跟美国人打交道,如何找到对中国感兴趣的人群去宣传自己的项目,但联系义工的工作还是由刘明承自己负责。
在写了无数封邮件、打了很多无数通电话,刘明承甚至用蓄胡须的方式来祈求好运之后,整整2个月,终于有一个大学教授同意加入义工行列。
2015年3月底,一个周四的清晨,中国农村的孩子通过互联网和万里之外的美国老师见面。孩子们很期待、很兴奋,都非常认真地听美国老师的发音,积极参与对话,并主动问一些想知道的新鲜事情,课堂气氛很热烈。
后来,这个项目获得了学校有史以来中国学生的最高分,并载入校史。
转折:从“全垮”到哈佛研究生
在美高的2年半里,除了半年的适应期,留给刘明承申请本科的时间只有2年,期间他要修GPA、美高体育和社会服务的学分,还要完成大学申请的所有材料准备,准备托福和SAT考试的时间只有一年。
时间紧、任务重,再加上刘明承申请的都是难度很高的美国名校,于是在申请大学本科的时候,刘明承经历了学业上最承重的一次打击——全垮!
这样的一个结果,对一直很骄傲的刘明承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那段时间,全家都处于低气压中。
可生活还是要继续。看着情绪低落的儿子,何艳芳四处打听、找人参考,综合选出几所社区大学,和儿子一起分析美国东西部教育体系的利弊。最后,刘明承选择了东边的威廉玛丽社区大学。
进入大学后,从小到大都不允许自己“躺平”的刘明承,再一次发挥出自己的韧劲,积极联系老师和教务处,分析转入主校区所需要的各种条件。
为了在毕业之前考过注册会计师,学会计的他选修了数据科学来获得学分,选课时他比其他同学多选了差不多10分的课,连老师都吓了一跳觉得他“太疯狂”,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GPA达到了3.97。
最后,他提前一年转到了主校区。
刘明承拿到威廉玛丽学院毕业证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全球陷入暂停。
一方面,从小生长的那个城市正遭受着痛苦,虽然远在国外,但刘明承在美国帮忙做捐赠、购买口罩,身体力行地为抗疫做贡献。
另一方面,大乱之下,面对不太乐观的就业环境,刘明承决定继续安心读书,开始准备研究生申请。
虽然是跨专业申请数据科学的研究生,但作为疫情最早波及到的人群之一,他曾亲身参与到抗疫的过程中,在他的申请信中,提到的关于疫情研究的数学模型和应用有很大的说服力,加上交叉学科的背景以及出色的成绩,最终他成功拿到哈佛的OFFER。
孩子与父母:两个不同的轨迹
教育圈从来都是竞争激烈的,但在当下因为焦虑,家长多了些盲目,容易分不清自己的生活和孩子的生活。
因为惶恐在这场军备竞赛中落于人后,于是,你家报了奥赛班,我家就要报雅思托福,你上了省重点,我就要上省示范,不顾孩子的个体差异,以为把孩子牢牢掌控就能获得成功。
何艳芳却始终认为,家长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轨迹,代入感太强的家长,其实自己也不见得很优秀,不能自觉是家长就认为对孩子的所有干预都是应该的,所有家长都要有这样的一个基本心态。
如果当父母的“管与不管”是一种取舍,那么“什么时候管,什么时候不管?”就是一种智慧,或许家长可以从何艳芳对儿子“尊重他、信任他、陪伴他”的教育理念中得到一些答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从育二、外初到哈佛,武汉妈妈:不鸡娃,照样把儿子送上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