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伟:天水甘谷一带方言拾遗

天水甘谷一带方言拾遗

1、秫,shu。高粱。天水人叫秫秫。有的人写成蜀黍,或黍秫,那是不对的。北方方言称高粱为秫秫,或秫子。我的家乡历史上一直种秫秫,因高粱耐旱、且产量高之故。高粱磨的面粉叫秫秫面,热性,蛋白质含量高,我就是吃秫秫面长大的。高粱杆过去是农人很好的燃料,火力比其它禾杆币要强。高粱收割后,留在地里的根子也是好燃料,过去,农人常挖回来作烧炕的燃料。嫩的秫秫杆中有很甜的一种,孩子们叫“蜜蜜杆”,是北方的“甘蔗”。

秫秫面现在是缺物,因为人们已不种植高粱了,市场上偶有出售的秫秫面,很受怀旧者的欢迎。

2、牮,jjan。撑屋或墙使不倾斜。这个字天水人读的正是这个音。人们在农村常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有的倾斜的屋墙下,常会斜撑一根粗壮的柱子,並且在柱头下边吊一块大石头,以作稳固作用。所以这个“牮”字真正的写法是“伐”下一个“石”字(可惜我手机上摁不出来)而“牮”字则是一个俗字。《篇海》:“牮,撑屋使不欹。”许多方志中皆曰“正屋为牮。”

现在农村人修屋已不用土坯了,都是砖混结构,甚或小二楼,所以“牮”屋的现象基本看不到了。但在人们的口语中这个字还活着,如人们坐在沙发上或炕上,常会在后腰处垫一个棉垫或靠在被子上,主人怕客人悬坐吃力,常会提醒说把这个(指棉垫)牮上。平常也会把倾斜的东西用物牮上,防止倒下来。

3、饽,bo。防止面团粘手的干粉,俗称面饽。人们做面食,如擀面、擀饺子皮时,为了防止面团粘手或粘杆杖,常会洒些干面粉,即洒些面饽。过去我读明人王士慎《鸡肋篇》时,王士慎认为面饽应写成面勃,看来他不完全错,方向是对的,但写成“饽”则更正确无疑,因为这是个形声字,左边指食物,右边发声。

4、凊,qing。指油脂类的东西凝固。天水人正好读这个音。人们过去炼好大油后,把液状的油脂放一边,过上一个时辰,油脂便“凊”住了;同样,人们在作皮冻时,刚炖好的皮冻是液状的,放一些时候,便凊住成形了,可以用刀切了。

5、牶,quan。穿牛的鼻绳儿。《集韵•愿韵》:“牛鼻绳谓之牶。”为什么要在牛鼻子里穿个绳子,为的是制服牛脾气方便,因为牛鼻子处最敏感,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牵住牛鼻子,再野性的牛便乖乖听话了。

作者简介

天水民俗专家李子伟

李子伟:甘肃甘谷安远大城村人,1946年生,学者,民俗专家。中国诗经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甘肃古代文学学会理事,甘肃先秦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甘肃伏羲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天水市苏蕙文化研究会会长,天水师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天水市地方志编审委员会委员、天水市民间祭祀伏義协会副会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李子伟:天水甘谷一带方言拾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