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人民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摆在第一位的应该是扎实的学识,而扎实的学识与读书紧密相关。”
01
教师成长过程中
技能技巧是第二位的
我做了一辈子语文教师,所以我一看到“语文”就特别兴奋。
过去我读过《经典常谈》,朱自清先生所著,我读了很多遍。这一次,我读了《经典常谈》中陈文忠教授所作的导读,介绍了此书写作、阅读的背景和历史,感到非常受教育。
读书对于人的精神成长是最为重要的,尤其是教师。教师读书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什么叫教师?老百姓认为,教师就是读书人,就是读书先生。可见,读书对于教师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技能技巧是第二位的,摆在第一位的应该是扎实的学识,而扎实的学识与读书紧密相关。
我做了一辈子的教师,稍微反思,就深感惭愧。因为早年求学,读书没有高人指点,主要靠自己摸索,几乎全凭兴趣爱好,无计划、无目的地翻阅。
“语文教师小丛书”的《出版说明》里就引了张之洞先生的话:“读书宜有门径。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这段话非常好。读书是有门的,是有路的,随便读读是不行的。如果你真的是得门而入,就会事半功倍,终身有用的。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读书应该寻找一条正确的路,到底读什么书?年轻教师需要好好考虑。
02
书读到什么程度
身上就会有怎样的气质
我之所以后来还能够改行教语文,说实话还是因为在中学、大学里读过一点书。
我是一个小说迷,可以整夜不睡来看《战争与和平》。那个时候想看这本书很难,因为没有钱买书,我借到了以后便很仔细认真地读,我满脑子都在想小说中怎么栩栩如生地刻画打仗的场面,特别是图库索夫的形象。又比如读《安娜·卡列尼娜》小说开头的那几句,作者怎么能写出这样的语句,了不起。
做了教师之后,深感自己读得太少,处处捉襟见肘,正如《礼记》所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就在这种自反自强的心情下,我千方百计挤时间读书,力求做到“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用锲而不舍的精神走这条丰富自己智力生活、用书中琼浆与醍醐滋养自己精神成长的、光荣的荆棘路。
我的读书座右铭是西汉刘向说的一句话,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就好像是药,善于读书了就可以治疗愚蠢、愚昧、愚笨。我书既读得不多,又不善读,故而至今未能“脱愚”。
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只要跟教我的老师比,我就无比汗颜。教我高中的国文老师是国学大师黄侃的弟子,满腹经纶,教课娴熟洒脱而不拘泥,许多经典古文背诵如流,问不倒他。他连写作文评语都有文化含量,妙笔轻点,就能使文章归题。因此,语文教师需要读书学习,文化底蕴是极其重要的。
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和人的根本差别在灵魂,在精神世界的状况。教师工作质量的高下相当程度取决于他的精神世界的丰满还是贫瘠。
教师所从事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意义非凡。教师自己不躬身勤读,腹有诗书,志在高远,怎么挑得起对学生“三塑造”的重任?教师应该是读书人,是文化人,书读到什么程度,身上就会有怎样的气质,工作就会有怎样的气象。
我从教已60多年,一个甲子了,但是在上课的时候,仍然会感到有很多事情说不清楚。在教课时,有时候因为对这个问题钻研得很深所以能够一语中的,学生一下子就开朗了;有时候自己有一点含糊,总觉得好像没有讲清楚,讲过来讲过去,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所以我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素养,提高教课的水平,就需要多读经典,多积累相关知识。
什么是教师?教师就是给学生点亮人生明灯的,当然首先要自己心中有太阳。教师心中没有太阳,怎么把阳光洒到学生的心中?经典就是点亮教师心中的明灯和太阳的。
我联想到杜甫研究专家冯至先生,他同时也研究歌德的十四行诗,并且自己创作十四行诗。他曾经讲道,要使自己狭小的心有一个大的宇宙。这个是很了不起的。
对于教师而言,心中除了自己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大宇宙,首先要有学生。我记得学者季羡林先生曾经讲过,什么叫好人?好人就是碰到事情了,有60%想着别人的人。其实教师何止是60%,而是心中有70%、80%,甚至90%都想到学生了,教师都是大好人。
但是教师还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学生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水涨船才高。所以说读经典其实是寻找智慧的源泉、人生的价值。我们教师是读书人,读书要伴随人一辈子。
什么是语文?语文跟其他学科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语文是直指人生的。因为语言文字是人所独有的,读书是人特有的神圣权利,读书才能明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之理。所以我们必须很好地理解语言文字对人的作用。
所以语文教师读经典,首先要从热爱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开始。中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国文化的根。
03
教师要读“磨脑子”的书
多读一些经典
那么,读什么书?要真正读一点“磨脑子”的书,读一点经典。书是文字产品,其实质是人的历史和灵魂。读书,要能看到文字背后作者的身影,就是读许许多多的人生。读各种不一样的人生,就能够丰富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每个人只有一生,要迎接各种挑战,克服众多困难,读书能从多种多样人生正反经验中获得启迪,获得智慧。尤其是哲学元典,如《周易》《论语》《道德经》,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一起读,会增添一点理解,降低一点难度。
静下心来阅读、思考,多接触,多思考,突然明白哲学并不奥妙,并非不可捉摸。哲学就是跟你谈心,谈大问题,谈宇宙,谈人生,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狭小的心会变得开阔起来。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价值观,人生在世,一辈子都活在价值取向的选择当中。
经典活在时间的深处;价值追求,在文字海洋中奔腾。读经典,实际也就在读当下,助你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锻炼出一个清醒的头脑,辨世事人情,育生命自觉,克服自卑、琐细、无知、狂妄。当我读到经典的某些语段时,常有精神腾云的震撼与喜悦。
如《礼记·礼运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至圣先贤这种建设理想社会的高远志向,治理天下的政治智慧,令人由衷地敬佩,真是高山仰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睿智、民族精神、天下视野的宝贵基因,正在当今时代创造性地传承,创新性地发展。想到我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想到“一带一路”的宏伟战略,我们怎能不心潮澎湃。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转载 | 教师成长什么是第一位的?听听于漪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