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国父母惨状曝光:前半生愁教育,后半生愁婚姻,余生在哄孙

据说当父母有三个阶段:第一年,书架上是《孩子,你慢慢来》、《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正面管教》。之后,父母看的书籍会变成《论持久战》、《心脏病的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降压宝典》。最后父母只需要一本《活着》。

看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当妈的,究竟要为孩子操心到什么时候?

下面的回答是:

孩子没长大,你要晚上带娃白天挣钱,深夜批改作业;

孩子长大了,你要催婚催育、给孩子攒彩礼嫁妆钱;

孩子的孩子出生了,你要全天带娃,让小两口安心挣钱;

即便你死了,也要在坟头保佑他全家。

调侃归调侃,但也确实是那么回事儿。

那些所谓的“出了月子就好了”、“上幼儿园就好了”、“上小学就好了”、“考上初中就好了”、“考上大学就好了”……其实都是骗局。

有孩子之后,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操心法。

01

前半生做牛做马,就为了孩子教育

我们小时候哪有人天天盯着写作业?现在的父母都把辅导孩子学习当成日常。

一边操心孩子的错题,一边还得学会怎么控制调整情绪。

怕吼得太凶,孩子自卑抑郁;完全不吼,自己心堵憋屈,每天晚上都要周旋于这两者之间。

一方面,不知道以什么方式辅导孩子写作业最好,说的话、做的决定都得经历摸索试错,很是疲惫内耗;

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辅导,因为其他人都在“鸡娃”,不做孩子成绩就会下滑。

不光是学习,养个孩子,衣食住行样样都要操心。

就拿最基本的视力来说,咱们小时候近视了最多配副眼镜。

现在可不一样了,护眼灯、护眼学习机、学习桌、坐姿矫正器……反正预防近视的设备就是一大笔开支。

操心完视力还得操心牙齿,但凡是注重健康的父母,都不能看着好端端的孩子,一口七扭八歪的牙吧?

窝沟封闭、涂氟这都是最最基础的,牙套才是大头。

基础钢丝牙套要2万打底,但据说有副作用:容易长法令纹。而且可能还会磨嘴,影响美观。娃正是青春期,要面子要形象。

这时候隐形牙套就登场了,舒服、隐形,但牙套价格得小6万。

孩子学习紧张,睡眠就容易不足,身高也是个操心的地方。

身边有好几个妈妈因为娃太矮而焦虑得不行,带着娃去打生长激素。打一针小一千,医生说需要每周打。

这哪里是孩子,简直是行走的碎钞机,哪里花钱去哪里。

02

后半生累死累活,就为了孩子婚姻

好不容易,孩子长大了,可以独立了,父母的焦虑告一段落。

但很快又卷土重来:孩子的下半生幸福还没着落呢!

其实,很多父母已经预感到:未来孩子的择偶模式、婚姻模式,跟自己过去的认识完全不一样。

现在90后、00后、10后们,已经开始流行各种不婚不育的口号:

儿孙自有儿孙福,不生儿孙我享福;躺平即是正义;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

再看看这数据:

2013-2020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1347万对,持续下滑至813万对。

孩子是潇洒了,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当爹妈的,只要想到孩子老了没人陪伴孤零零一人,就止不住地发愁。

为了给孩子谋个好点的未来,年过半百,还得为儿女的婚姻大事到处奔波。

全国“相亲角”,挤满了帮孩子找伴侣的父母。

他们不跳广场舞、不打太极拳,每天就戴着老花眼镜,在相亲角研究八字和户口。

好好的夕阳红,变成了红娘的红。

03

余生鞠躬尽瘁,都在为孙子操劳

父母跟头把式的,把孩子劝结婚了,以为这辈子要操的心都已经操完了?可以开启“全球漫游”模式,到处旅行了吗?

并不会,结果可能是想去的地方还没去到一半,儿媳妇怀孕了,孙子出生,二胎出生,三胎出生……又重新开启带娃循环。

《社会科学》曾展开过一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1991-2011年,45%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和0-6岁的孙辈生活在一起;到了2014年,这个数据飙升到73.29%。

父母就像蜡烛一样,照亮了自己的家庭后,再挪个地方,继续为孩子的小家庭贡献价值。

持续燃烧,一直到耗不动为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教育)中国父母惨状曝光:前半生愁教育,后半生愁婚姻,余生在哄孙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