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富商在中国遗弃6岁儿子,被浙江奶奶收养落户中国:“我是中国人,我有家了”

“我最大的心愿是考一所好大学,将来好好孝顺爷爷奶奶。”面对记者采访,正读高中二年级的盛天一,有些腼腆却又无比笃定地说。

盛天一,一个多么好听的中国名字。然而,他却有着一头微卷的头发,一身黝黑的皮肤,个子高高的,一看就是个如假包换的非洲男孩。

而他所说的爷爷奶奶,是一对地地道道的中国老人,跟他毫无血缘关系。

看着眼前这个阳光帅气充满自信的大男孩,谁能想到13年前的他惨遭亲生父亲遗弃,体弱多病,瘦小得让人心疼。

是他口中的“奶奶”,一个极其普通的浙江农村老人盛美娟收养了他,给了他如今的一切。

连这个好听的名字,也是没有多少文化的盛奶奶给取的。

这个非洲男孩和盛美娟老人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这还得从13年前说起……

01

没人要的孩子我要定了

2010年腊月,年关将至,天气寒冷。

这一天,盛美娟忙完家务活,给在外打工的儿子盛晓阳打电话,问他准备年货的事。

谁知,电话那头盛晓阳说话吞吞吐吐,好像有什么难言之隐。

追问之下,盛美娟才得知,盛晓阳不仅失业了,身边还带着他前老板的孩子,原本小家庭经济就不富裕,现在更加捉襟见肘了。

更让人揪心的是,前老板彻底失联,这个孩子如今就像个烫手山芋。

原来,盛晓阳的前老板阿里是一名非洲商人,在浙江做生意时和一个中国女孩相恋结婚,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巴比。

但由于阿里生意忙碌,经常满世界飞,没有时间陪伴妻子,最后两人感情破裂。女方离去,留下了尚在襁褓中的巴比。

此后,小巴比就由保姆照顾。

虽然缺失母爱,但家境优渥,父亲也会尽可能陪伴他,小巴比健康平安地长大了。

可他怎么也想不到,6岁的一天,父亲把他带到了司机盛晓阳跟前,说:“我得回非洲处理生意,你帮我照顾一段时间孩子。”

作为老板的专职司机,面对着天真无邪的孩子,盛晓阳找不到理由拒绝,就这样把孩子带回了自己家中。

时间很快就过了几个月,老板却丝毫没有接回孩子的意思。

大概他事务缠身回不来吧,处理完了肯定会来接孩子的。再说,他每个月都打电话和寄钱过来,哪有父亲不要自己孩子的。善良的盛晓阳有过怀疑,但很快又打消疑虑。

又过了一段时间,盛晓阳没有收到阿里寄来的生活费,电话也打不通了。跑去原来的公司一看,人去楼空,连阿里住的豪宅也已经转卖了。

这下子,盛晓阳彻底慌了!

失业加上莫名多了个“累赘”,这段时间,盛晓阳和妻子每天应付着焦头烂额的生活,不敢让家里人知道。

直至母亲在电话里一再追问,盛晓阳才忍不住一股脑全说了。

工作没了可以再找,孩子却不能不管。

他也想过把孩子送到福利院,可福利院说孩子的父母尚在人世,不符合收养条件。

这可如何是好!真真应了一句话:孩子,我拿起砖头就没法抱你,放下砖头就没法养你。

在外打拼带着一个随时要照料的孩子是难上加难呐!

可怜的孩子该何去何从!

盛美娟听到这里,鼻子发酸,再也控制不住,冲着盛晓阳说:“儿子,别担心,孩子没人要,我要了!你赶紧把他带回来,我来养他。”

话说得轻巧,可当盛晓阳把小巴比送回来的时候,盛美娟才发现自己面临着多大的困难。

自己和老伴儿已经年近60,平时就靠干农活儿和到镇上做零工补贴家用,家里还有一个80多岁的老母亲要赡养。

6岁的孩子已略懂事,接连被抛弃不断换环境,加上言语不通生活习惯不同,充满了抗拒心理。

村里有关盛美娟儿子在外胡搞的风言风语也四起,都说孩子来路不明,日后必定给老盛家带来麻烦。

好心的亲戚邻居都来劝说,让她赶紧想办法把孩子送走。连老伴儿都说,这个孩子留不得,免得以后惹事端。

面对这些,再瞧瞧孩子怯生生的眼神,盛美娟就一个念头:这个孩子我要定了!

02

既是奶奶又是妈妈,我的孩子我心疼

从此,盛美娟的身后就多了一条“小尾巴”,她走到哪里就把小巴比带到哪里。

每当村里人对着巴比指指点点时,盛美娟毫不理会,但小巴比却紧张得手心出汗,头也不敢抬起来。他虽然听不懂,也能感受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他的眼神里满是惶恐,害怕自己会再次被抛弃,只有紧紧拽住奶奶的手,看到奶奶慈祥的笑容,他才慢慢放松下来,露出一个羞涩的笑容。

每当这时候,盛美娟的心就像被针扎一样疼。她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孩子放下心来,只有拼命对他好。

言语不通,她就耐心地比划着;孩子一哭,她就赶紧抱在怀里;不知道孩子爱吃什么,就换着样儿地给他做。

从稀粥到米饭,从面条到饺子……可是,自小喝牛奶吃汉堡长大的巴比对这些都不买账。有时看着奶奶费尽心思做出好吃的哄自己,懂事的小巴比也会配合着吃几口,但很快就摇摇头表示不吃了。

盛美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这么少怎么行?要是饿坏了可咋办?

盛美娟忘不了巴比初来乍到时大病的那一场。

那天上午,巴比吃完早饭,盛美娟想带他出去走走。可回头一看,孩子捂着肚子,脸色煞白,头上直冒汗。盛美娟吓坏了!连忙背起他赶往镇卫生院。

原来,因为水土不服,巴比得了急性肠胃炎。看完医生,盛美娟才稍微放心了一点儿。

可回家后的巴比病情并没有好转,上吐下泻,吃不得任何东西。

盛美娟没日没夜守护着,看着孩子瘦到皮包骨,她心疼得直掉眼泪。

几天下来,她自己也瘦了一圈。老伴儿劝她休息一下,不要把身体熬坏了。

她说:“孩子交到我手里,就是我身上的肉,我不心疼谁心疼!”

从那以后,在饮食方面,盛美娟格外小心。可是家里条件有限,要怎样才能让孩子适应下来,把盛美娟愁坏了。

有一天,盛美娟看到巴比皱着眉头咬馒头的样子,一拍大腿,仿佛想到了什么。

她琢磨出把馒头做成汉堡的样子,中间夹上生菜叶,煎鸡蛋,火腿肠,再配上豆浆或稀粥。终于看到巴比吃得津津有味,盛美娟像干成了大事一样开心。

慢慢地,在盛美娟的精心照料下,巴比终于适应下来,还学会了当地方言,能简单和人交流。

村里人看到这个“黑不溜秋”的小家伙,一笑就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可爱又懂事还很有礼貌,也都喜欢上他,常常给他送好吃的。

巴比身体结实了,人也活泼开朗了。

渐渐地,人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一幕:一老一小在地里干活,老的弓着腰锄地,小的跟在身后拔草,有时跑上来给老人递上水、捶捶腰……

听着那一声声“奶奶……奶奶……”不那么地道的方言中夹杂着一丝丝的甜。

村里人打趣:“小巴比,你爸盛晓阳小时候跟你奶奶也没这么亲呢。”

“那是啊,我的奶奶是奶奶,也是妈妈。”

03

孩子以后就跟我姓,学费我来想办法

一天,在外玩耍的巴比哭哭啼啼跑回来,说:“奶奶,别人都有书本,我也要去学校上课。”

盛美娟心里何尝不知道啊。

转眼孩子就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可是他身份特殊,没有当地户口,哪个学校会让他入学?

想起白天孩子那一脸羡慕的神情,盛美娟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

第二天她起了个大早,带上巴比跑到学校去。

校长和老师见了懂事机灵的巴比,都很喜欢,可是谁也不敢答应接收他。接连跑了几所学校都是这样。

懂事的巴比不忍心看到奶奶四处求情,拉拉她的衣角说:“奶奶,我们还是回家吧,我不上学了。”盛美娟听完心里更难受了,她决定无论如何要再试一试。

几天后,有个亲戚捎来话说,几十公里外的一所小学有个熟人愿意帮忙,让带孩子过去给看看。

盛美娟一听,连忙带上巴比又一次出门去。

最终学校答应接收,不过离家远只能住宿,一周回家一次。听完,盛美娟和小巴比激动得紧紧抱在一起。

但随之而来的1800元学费又让盛美娟犯愁了。

家里没什么积蓄,“可再难也要想办法,孩子读书的事耽误不得”,盛美娟东拼西凑才把学费交了。

为了赚家用,补贴巴比的费用,盛美娟和老伴儿从此更加卖力干活,但能赚到的依然不多。

盛美娟在村里服装厂找了个活儿,有时一干就干到深夜。虽然年纪大眼睛也不比从前好使,但盛美娟总能比别人多领一点儿钱。

熬夜、劳累让盛美娟的白发和皱纹添了不少。可看到巴比一回来就搂住自己无比亲昵的样子,听他叽叽喳喳说起学校的事,盛美娟觉得一切都值了。

懂事的巴比有时还会坐下来帮奶奶一起剪剪线头,或是先回家把饭做好,有时还贴心地给爷爷备上一杯小酒。

祖孙三人有说有笑,粗茶淡饭其乐融融。

盛美娟的老伴儿一开始不支持妻子的决定,如今比谁都喜欢小巴比,逢人就说:“这是老天爷送给我们家的宝贝。”

几年的相处,这一家子已经融在了一起,谁也离不开谁。

时光飞逝,转眼巴比就快要升初中了,可是他的户口问题迟迟没有解决。

为了这事,这些年盛美娟没少奔波,可惜始终没个结果。

2018年的一天,事情终于迎来了转机,根据当地新的户口政策,结合有关部门的实地调查,巴比完全符合规定,可以落户在盛美娟家中。

接到通知的那一刻,盛美娟喜极而泣。她说:“我得换身新衣服去给我孙儿上户口,新名字早就想好了,就叫盛天一,天下第一……”

看到自己的新名字出现在户口本上,巴比兴奋地说:“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终于有家了!”

同年7月,盛天一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地重点中学。在中考前的母亲节这天,盛天一给盛美娟制作了一张贺卡,上面写着:

奶奶母亲节快乐,感谢您对我的照顾,我在此以表谢意,祝您母亲节快乐!

落款是,您的孩子盛天一。

04

我要看着孩子考大学,成家立业

如今,盛天一已经是浙江一所重点高中的高二学生,明年这时候他即将参加高考。他把自己的高考志愿定为浙江大学,他说这样能就近照顾奶奶。

这一路走来,不是没有人问过他亲生父母的事情。盛天一说:

“我没见过母亲,现在也不想念父亲,我只想快快长大,回报奶奶,因为我的幸运和幸福都是奶奶给的。”

盛美娟老人摇摇头说:“孩子,奶奶养你,不图你回报,你能快乐健康长大,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奶奶就开心了。”

是啊,从一开始把这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接到身边时,盛美娟就没想过要什么回报。

那不过是一个传统善良的女性本能的驱使。

是她根植于内心的善美,化作爱以真情滋养一个生命,不问结果,不计回报。

生而不养,断指可报;未生而养,百世难报。

这份超越血缘跨越国界的养育之恩,岂是“回报”二字担负得起的分量。

善良的老人如今已年近古稀,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健健康康活着,看着孩子考大学,成家立业。

让我们祝福她,祝福天下所有的爱与真情浇灌生活的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非洲富商在中国遗弃6岁儿子,被浙江奶奶收养落户中国:“我是中国人,我有家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