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赢了,我把命还你!”上海14岁女孩1500字遗书,令无数人泪目

一位14岁的上海女孩“走了”,当生命定格在豆蔻年华,短短的人生匆匆画上句号,留下的除了无尽的悲痛,还有种种疑问:

她是什么样的孩子?

到底经历了什么?

那将近1500字的遗书,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在努力解释了自己选择离开的原因后,她更是懂事得让人心疼:感恩帮助自己的人,是他们帮自己撑过了难熬的初中一年级;想起了做人要讲诚信,她叮嘱父母帮忙还回从学校借来的书;想到了年幼的弟弟,她恳请父母善待弟弟,不要让弟弟再品尝自己的痛苦……

很多人说,看完之后眼泪止不住地流,仿佛从这平静而又绝望的字里行间看见了她曾经的模样:细腻懂事,故作坚强,明明很想爱这个世界,却一点点陷入绝望的深渊。有人说,失望是逐渐累积的,离开是很长的决定,在这个过程中,她的父母都做了什么呢?

“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级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

——在她看来,父母其实也有爱自己的时候,只是这些时刻如昙花一现,带着附加条件……

“巴掌打在脸上最疼,然后是手背,再是手臂,最后是大腿。羞辱人最有效的方法先是让她就穿拖鞋站在屋外向人示众,再是每日每夜不停地尖声骂最难听的话。”

——在她看来,父母其实也有彬彬有礼的时候,只是这些时刻总是体现在人前,背后却常常以完美女儿的标准,不分昼夜地进行着野蛮的惩罚。

有多少家长在做着相同的事:当孩子正在勤奋读书、写作业时,自己却懒在沙发、床上耍手机;常常滥用着父母的资格与身份,指着孩子鼻子骂不绝口,随意指责;当孩子苦苦哀求不要报兴趣班时,自己却充耳不闻,坚持报名后又心疼花钱,并将这种“心疼”加倍转化为施加给孩子的压力……

可能有的家长看到这里,依旧对此不以为意:为人父母那么不容易,即便有错,明明也是为了孩子好,为什么孩子们却不理解体谅呢?为什么总是有天大的误会阻隔在亲子之间?

确实,父母的良苦用心毋庸置疑,但是不经意间犯下的错,恰恰正是因为“一片好心”。为什么很多人教育子女的努力,最后往往只感动了自己,甚至反目成仇?

这是因为成功的子女教育=用心良苦+科学方法方式,而很多父母只有满腔育儿的热情,却不具备相应科学的教育能力。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毕竟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生的,但是当父母的能力却不是天生的。那么如果当父母之前需要先通过一项考试,您是否有信心通过呢?您是否也在教育孩子时有无力感呢?

本平台为您打造了专业的【父母胜任力评估】测评,从孩子的「基本需求」「情绪健康」「行为教育」「学业发展」以及「父母的认知能力」「角色观念」「自我照顾能力」等七大方面综合考量你的父母胜任力,还有专业团队为您制定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

想减少亲子之间的误会,让爱没有阻碍吗?

↑从提升能力开始吧↑

女孩在最后写道:“反省这件事,就留给岁月好了。”看得出,女孩内心深处其实还是期待着在某一天,父母能够幡然悔悟,做出改变。而自己选择以离开的方式唤醒父母,“逼”父母反思如何胜任自己的角色,只是为了加速这一天的到来。

事已至此,正如歌词写的那样:“倘若那天,把该说的话好好说,该体谅的不执着……可惜没如果,只剩下结果”,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教育无法重来。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不注重吸取教训。总之,听别人的故事,都是为了悟自己的人生,修炼自己的成长,在这里,笔者也呼吁所有家长朋友都能够客观地评判自己作为父母的胜任力,查漏补缺,这也许就是改善亲子关系的开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妈妈你赢了,我把命还你!”上海14岁女孩1500字遗书,令无数人泪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