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塘某试场现场传出浓烈“屎味”,有考生在社交平台爆料:“我当时直接呆咗!真·臭,不是讲笑!”
一边是考生疑似“生理失控”,一边是内地考生精神错乱,因为他们压根不知道:
而近年来,越来越多内地学生也开始“转战DSE”,通过非联招渠道申请香港大学。
据考评局数据,2025年报考人数超过5.5万人,较去年增加近5000人。其中自修生突破1万人,涨幅惊人,升学顾问指出,这背后与内地报考人数激增密切相关。
“你觉得如果奥运金牌得主张家朗来你们学校参观,你会怎么安排?”
有内地考生一看,惊呼:
“姐妹你让我怎么编???”
港漂小红书群当场炸裂:有人疑问:“他是TVB演员吗?”
这两个魔性场面,其实正是香港DSE英文口试难度的真实侧写!
对内地学生来说,这不仅是语言挑战,更是认知方式、备考思路和心理承受力的全方位考验。
根据数据,2019年DSE英文科5考生,其IELTS口语平均分为7.54分——属于能对答如流、逻辑清晰、甚至具备一定说服力的等级。
这可不是提前背几段作文就能搞定的,得靠你现场发挥、逻辑清晰、临场不怯,还得互动自然。
说白了就是——你得会聊!
说?有点悬…
第一,考试导向不同。 高考英语不考口语,主打“写作、阅读、听力”,很多学生从小到大连完整说一句英文的机会都没几个。
老师主打“模板教学”,学生主打“背诵为王”。结果练得再多,真遇到需要“即兴输出”的场合,就直接宕机。
而内地许多地方学生的英语口语全靠“听磁带”和“背范文”,平时几乎没有真正交流的机会。
早在几年前,教育主管部门其实就已经意识到内地学生口语能力普遍偏弱的问题,并多次提出要将英语口语正式纳入高考评价体系中。
第三,知识体系和现实脱节。 比如这次的张家朗事件,说到底,不只是英语问题,而是“常识+表达”的双重考验。
你不知道这位奥运冠军是谁,还真没法顺利回答“该怎么接待他”这种开放题目。
而香港的出题逻辑,从来不走“模板套路”,而是重实事、重批判思维。DSE英文口试不只是考你发音,更是考你能不能就当前热门话题展开深入对话。
换句话说,这不仅是英文考试,更是一个关于“国际视野”和“本地认知”的综合大比拼。
但——AI再厉害,也只能帮你“查资料、学套路”,真正的口语能力,还得靠你自己“动嘴练出来”。
你知道张家朗是谁,不代表你就能用英文分析他作为运动员对青年启发的意义;你查到了“游客拍照引起争议”,不代表你能自然地在小组中展开讨论、说服别人、做出总结。
考评局都说得很明白:考试不是让你照着写好的讲稿念,而是要你像个真实的人一样沟通。你说得再标准,没互动、不自然,也得不到高分。
所以,AI是助攻,不是主角。真正决定你分数的,还是你有没有真的“张口说、会表达”。
先说学习: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等八大公立大学基本全英授课。没到IELTS 6分,也就是DSE英文拿不到3级,基本告别八大本科。
再说生活和升学:来港插班、转学,英语能力都是硬通货。
最后说工作:就英语面试而言,面试官更在意你有没有表达能力、思维逻辑、临场应变。
说到底,DSE的英文口语考验,不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为你打开更广阔世界的一把钥匙。
直接“开口练起来”!
练场景应变:AI、旅游、环保、教育、社交媒体……这些高频话题提前准备,别只准备万能句式,要有真观点。
刷素材不如积案例:别死记硬背词汇,多积累真实例子。
关注香港本地话题:别只刷内地新闻,了解香港社会新闻、文化习俗、热点事件——这不仅是应试所需,更是你真正融入香港的“文化通关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香港高考英文口试首日翻车?内地考生直呼题目看不懂!还有人紧张到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