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户的“解压法宝”

焦虑、郁闷等精神压力怎么缓解?

万千解法,因人而异。

在老河口市李楼镇张庄村,

有一位农户私藏着一个“解压法宝”。

在它的帮助下,

她的“精神垃圾”被越清越空,

她家的“精美作品”也越堆越满。

赵荣是老河口市李楼镇张庄村四组的一名村民。走进她的家,记者最强烈的感受是“屋里特别满”。桌上、沙发上,放满了五颜六色的篮子、筐子;床上、柜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家居饰品。赵荣傲娇地说,填满她家的这些物件,全是她的手工作品。
“哪个角落都有,多得很。水果盘、收纳筐、包包、帽子,这些我都会编,而且都能编得好。”说起自己的看家本领,赵荣底气特足。

赵荣擅藤编,在李楼镇是出了名的。她家四处散落的藤编制品,种类多、花样繁、做工细,全部出自她的一双巧手。为了充分满足自己浓厚的编织兴趣,赵荣还养成了一个特别的囤货习惯。不囤别的,只囤藤条。

“这儿有PE藤,有发泡藤。有圆藤,有扁藤。编油壶、编篮子,东西不同,材料也不同。材料都不便宜啊,买它们花了我一两万块钱呢。”在她家卧室的衣柜下堆放了多款藤条,赵荣笑称自己的“财富”全在这里。“别人跟我老公开玩笑地说,你老婆是个败家子啊,天天买东西、天天拆快递,其实买的全是藤条。”

做手工活,赵荣自称是个“天赋型选手”。从小就见惯了家人编荆条的场景,长大后她成了无师自通的“手艺人”。

“裁制衣服,没有人教过我。绣花,我也是自学的。我爸爸会编箩筐,我小时候看过他怎么编花、怎么收口,后来自己慢慢琢磨就上道了。”

一双巧手、一捆藤条,成就了一件件精致美观的藤编制品,也编织出了赵荣饱满而强大的精神世界。和许多拿手艺变现的人相比,赵荣显得更“佛系”。她没日没夜地编,更多时候是为了满足自己、取悦自己。
“我也不喜欢跟人打牌,得点闲就在家编东西。一般都是天黑了编,一编就编到后半夜了。我爱人总是指责我,说我坐的时间太长了。编这么多只管堆在那也不着急卖,他也不理解。我就跟他说,我把它们当作这一辈子的作品,光是看看心里就开心。”

赵荣并不是闲人,做藤编制品也不是她的主业。她和老公一起在村里经营了一家农家乐,此外还种了十几亩稻谷。餐馆的活加上地里的活自然不会轻松,但每天晚上赵荣还是会沉浸在藤编的世界“手”耕不辍。夜深人静,五彩缤纷的藤条扫走了她的情绪垃圾,也织出了她的“桃花源记”。

“编东西的时候,手是累的、胳膊是酸的,但精神是放松的。如果哪天在外面我和人起了冲突,或者感觉被人算计了,心里特别烦闷的时候,晚上坐在这里编一编就能静下来。编它能化解忧愁。”

 

享受着藤编带来的快乐,赵荣在柴米油盐与鸡毛蒜皮中积攒的压力和负能量得以有效化解。不过,能够“解压”的藤条也不是万能的。有些烦恼,甚至还会因它而起。

“很想和大家共享这个手艺,让更多人能被藤编治愈,也来过一些学手艺的人,但没有坚持下来的,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打牌更有意思吧。”赵荣一边说一边示范着“菊花底”和“米字底”的做工差异,在她看来,要真正融入如万花筒般绚烂的藤编世界必须和时间做朋友。“编这个需要耐心,不是一下就能掌握的。有三股辫、四股辫,有麦穗花,它一点不枯燥,永远也编不烦。”

赵荣正式从事藤编创作,是从2020年疫情期间开始的。几年过去,在藤编领域她依旧是村里的“独行侠”。缺少同道中人,时常令赵荣感到遗憾和苦恼。今年,为了“弘扬工匠精神 编制美好生活”,李楼镇政府决定组织正规、专业的技艺培训,号召和发动更多村民学手艺、促增收。

“准备利用张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个阵地资源,组织本村和周边的感兴趣的群众来参加培训。一方面有一技之长能够成为增收致富的渠道,另外也能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据李楼镇副镇长周广林介绍,近年来张庄村被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里已陆续建起了月季广场、向日葵基地、黄桃基地等乡村旅游打卡地。“下一步还打算利用张庄村‘黄酒小镇’这个产业项目,开辟一个 ‘赵荣藤编工作室’,把‘藤编手艺’变成可看、可买、可玩的一个农旅体验。”

周广林相信未来随着黄酒小镇的打造,现在填满了赵荣家的这些“藤条制品”将摇身一变成为别具一格的“手工商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一个农户的“解压法宝”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