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兆:不做困在“长衫”里的人

“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也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近日,一句“失意书生”的独白登上热搜,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他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最后潦倒一生结局令人唏嘘。对此,人民日报发表评论“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枷锁。学历的价值,只有在创造性的实践中才能得以体现。”我深以为然,并且认为,当代有志青年绝不能被困在长衫中,要放下身段、向下扎根,在基层中淬炼成钢。

 

因为读过书、上过大学,一部分刚走出象牙塔的青年人不甘做“平庸”的基层工作。殊不知基层才是干事创业的主战场,基层历练是提升年轻干部素质能力的重要一环。《韩非子·显学》载文:“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此番道理自古有之,凡成大事者皆从基层做起,这也是干部成长的规律。

 

 

 

天下难事莫作于易,天下大事莫作于细。初出茅庐时,我也是心怀鸿鹄之志,梦想着做一鸣惊人的青年,但是真正步入工作岗位后就问题尽显,比如眼高手低、粗心大意等,一度让我陷入自我怀疑。真正让我认识到要转变观念、扎根基层还是那段驻村经历。2020年9月,蕲春县司法局党组让工作刚满三年的我挑起大梁,担任司法局驻向桥乡杨畈村第一书记,深入农村配合村两委开展基层工作。驻村工作,千头万绪,我深知要多了解百姓需求,多听听百姓心声,从群众的急难愁盼中着手,才能解民困、纾民意、办实事。为此我们驻村工作队顶住各方压力和困难,不断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帮助脱贫群众巩固脱贫成果:每月定期开展防返贫排查,深入脱贫户、监测户家中了解“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身体状况、家庭变化、生活生产等情况,带领驻村工作队到田间地头查看产业发展现状,实地估测,认真询问,详细记录,如实核对验收农作物种植的亩数,为群众申报产业奖补。

 

 

 

短短一年的驻村工作,在杨畈村两委干部的协助下我却收获颇多,总结起来有三方面的能力提升:一、深入走访,紧抠细节。杨畈村人口众多,道路交错,我又不熟悉当地方言,于是我学会在笔记本上标注村里每一条道路、每家所处位置以及基本情况,逐渐对村情民意了然于胸,入户走访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二、灵活沟通、有效应急。在跟随村书记处理矛盾纠纷时,我见识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与事,不再诉诸扁平化的书面理论。也从中学会了与村民灵活沟通,应急处突的能力不断增强,不少实际困难得到有效解决。三、拓宽渠道,助力致富。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杨畈村的特色农产品是向阳桃,据此我们驻村工作队提出“以购代扶”帮助杨畈村销售向阳桃,拓宽了滞销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激励了村民致富的信心。紧接着,按照县委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要求,在县司法局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2021年10月驻村工作进行了调整,我开启了新的征程——在向桥乡百箩丘担任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队员。期间与村干村民一起清理百箩丘村八组田间灌溉塘淤泥,并修复了水塘的空间形态,有效改善了水体质量,提高了水塘蓄水灌溉能力。该村四组田间路破损严重,影响村内交通与农业生产,我与乡政府积极沟通协调,最终帮助解决硬化百箩丘村田间生产路共计800米,极大方便了村民的交通出行,用真心实感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时至今日,我早已褪去了书生稚气,成长为带有乡土气息的人民公仆,然而驻村工作的场景仍在我的眼前萦绕。一路走来,收获了锤炼自身的经历,更收获了我人生的真谛——在基层中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如果我们追溯先辈的智慧,就会知道,学历不是让我们囿于这一半亩方塘,而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新思想、做新青年。“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时间这位伟大的魔术师,只会过滤清谈客的无为,从不吝啬对奋斗者的褒奖。真正的成事之道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既要登高望远、胸怀大志,又要向下扎根、积微成著。我们青年人一定能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奏响“诗和远方”的华美乐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朱彦兆:不做困在“长衫”里的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