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亩潭中赏荷花——甪直镇淞港村故事

淞港村位于甪直镇西部,东接甫港村,南连淞浦村,西与苏州工业园区隔江相望,北靠吴淞江。2003年11月,甪直镇撤板桥村、凌港村、西潭村,合其地建淞港村。淞港村先后荣获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苏州市村经济发展百强村、村民自治模范村、吴中区基层党建示范点、吴中区文明村等荣誉。

淞港村境内,有两座吴淞江大桥,这是甪直镇连接苏州、快速发展的重要通道。一座位于板桥村西侧,叫斜淞大桥,初建于20世纪70年代,连接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2010年重建,增宽增长,并增设高速路通道,改名为吴淞江大桥;另一座位于凌塘村北侧,叫胜浦大桥,初建于1995年,连接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2020年重建,增宽增高,满足三级通航标准要求,可供1000吨级船舶安全通行,将为吴淞江两岸居民交通出行带来极大便利,也是加快构建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等级航道网,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一环。

淞港村的谈村,原名坛村,位于吴淞江由北向东转弯的地方,分东坛与西坛,为村内两个土筑高坛,相传是吴王夫差用来祭祀、誓师的场所,与东侧不远的梧桐园相互呼应。

 

淞港村的西潭村,原称千亩潭。清代许起的《甫里志稿》载:潭面九百九十亩,名曰千亩潭,是避暑佳处,游览胜地,名人学者隐此者甚多,尤侗赞其“不下西子湖”。明神宗己卯(1579)秋,归二溟“宦成归隐”于此。“先生平易戡定,远怀战略,恒不自持。寓意于诗歌,慷慨非此潭之奇概,不足以寄游息,消块垒。”明代万历年间,王世臣同其子王应徵寓居于此,在此筑“锦潭庄”。

崇祯年间,国家乱离,王伯致携子明甫,自苏州移隐千亩潭村。王明甫捐资数千金,仿效西湖,于潭中造逶迤曲折潭堤一道,盛列芙蓉数千盆。潭上筑庄桥六座,建亭榭三处,潭堤种柳树数百株,三亭分题“六桥分胜”“鸢飞鱼跃”“水天一碧”诸胜,风景如画。 时人称“天光上下,云烟万状,葑关外远近所未有”。王世臣《潭上即事》云:“谁人百战一身还,今日维摩到辋川。千顷烟波明掌上,六桥花雨落樽前。芙蓉别浦藏书屋,杨柳长堤系钓船。此卜菟裘吾欲老,君恩须在五湖边。”

每逢夏日,潭中荷花盛开,吸引了江南文士前来赏荷,吟诗作赋,陶醉于间。金阶升《游千亩潭记》云:“己卯秋尽,明甫载予游,溯洄由吴淞之半渗而取道以入,溪流奥隐,篱落深疏,更十数折而窈然极目,不复知桃花源何境矣。潭之四际,值亭榭以瞰清流者几,垂虹之卧波者几;溪湾水角,别具洞天,穴而进者几;玉屿中浮,围流相簇者几;茅檐鸡犬,林幕烟云者几;参霄之干,参差拱立,若抗若垂,若攫人而伺者几。潭口扃截外流,时其启闭。主人爰命决塞,放舟中流,啸傲凫鸥之上下,逐鳣鲔之潜泳。或陟远堤,放志于苍莽;或驾短舸,览奇于幽□。其为景物也,旷无断续,澹不经营,疏密无恒,隐现相得。吴地多金谷,视此皆笼榄中物耳。”除了游记,金阶升又写有长歌《千亩潭观荷》:“千亩潭中千朵莲,潭虽千亩莲一湾。一湾水旁列亭榭,亭中有个莲花仙。莲花仙是水中仙,太乙莲舟漾碧天。载酒时从江上还,甪里先生正叩关。莼羹鲈脍罗杯盘,笑谈风月正无边。亭亭碧葆弄漪涟,一朵才舒色倍妍。君子欲言仍莞尔,美人含笑正嫣然。风翻碧浪层层馥,雨溅银珠颗颗圆。甘脆不堪成大嚼,休夸玉井大如船。荷花才破芙蓉鲜,绿杨影里闻鸣蝉。芦苇萧萧烟水寒,莲花仙醒时吟赏。醉时眠,拂拂香风吹梦觉,起来落笔皆云烟。千亩潭,莲花仙,亭前种得一亩莲,聊结夏秋诗酒缘,西湖十里空浪传。赢得胡儿走马看,何不剪取吴淞半江水,灌溉潭中九百九十九亩田。”

崇祯癸未(1643)七月底,崭露头角的青年文学家、戏曲家尤侗,与王禹庆一同自苏州到甪直王伯致家避暑。第二天清晨,庄主王伯致陪他们一起登舟,携酒伴游。只见潭水浩渺,树木参齐,野鸭嬉水,闻人声皆拍拍惊起。群鱼回游水中,见绰影都跃跃逸去。环境幽雅,景胜如画。尤侗赞不绝口,逗留多日,直到八月初九,才告别庄主,欣回苏城。

 

当年九月十五日,尤侗又邀王禹庆前往锦潭庄。九月十六日,王伯致、王禹庆兄弟俩陪伴尤侗再游千亩潭,追凉风,濯清波,搏击中流,饱览绿荷。正值秋风迟暮,芙蓉晓妆,秋山明媚,秀可揽结。游兴正浓,突然乌云密布。农民急呼:“大雨将至,船速靠岸!”顷刻间,波起浪涌,芦花纷飞,急雨倾盆而下。等船靠岸,三人登亭躲雨,尤侗看到自己身上被阵雨浇得湿淋淋,自称“水鸭子”。彼此相顾而笑。不一会儿,雨过天晴,尤侗准备回庄更衣,二王劝阻道:“既来之则安之,衣服可由仆人代取。”三人换好衣裳,登舟重游,酌酒赏荷,但觉天高水清,空气凉爽,似入芙蓉锦宫中。三人诗兴大发,写了许多诗文。

尤侗在《千亩潭记》中记录了自己的千亩潭之行,记云:“崇祯癸未七月之晦,予与王子禹庆避暑于甫里之千亩潭。其明日,泛舟潭中,日影有无,天光上下,水痕一碧,又澹澹之。予顾而言,此湖妆抹不下西子,惜无青青者扫眉黛耳。言已棹转,忽于树隙中见远山数点,澹冶如笑,不觉喜笑几坠水也。亡何风起青蘋,小雨丝丝,飞上衣袂,遂急回舟,故予诗云:‘旧雨迟新客,远山卜近邻。’盖纪实也。至八月九日有事归,计居此潭者十日,恨不及见一见芙蓉城,然四堤杨柳,依依学小蛮舞,有牵衣惜别意,长系人去思。”不久,尤侗再度往游,“水湄清浅,莲衣摇落,荇藻交横,一折入曲湾,遥望两岸芙蓉,艳若锦宫城,仿佛朱楼美人映户窥客,空中芦花荻花,随风而飞,枫叶点点,从溪旁流出,不减御沟红叶”。由此而感慨,“今日者,北望神京,甘泉烽矣;西望长安,潢池弄矣。汉家陵阙,半入西风残照中,则斯游也,正晋人所云‘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抚今感往,惟有河水淙淙,助我涕泣,其如能如昔日之临流赋诗、优游永日耶?”

尤侗的《千亩潭记》,既表达了对家乡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又表现了忧国忧民的心情。清兵入关,国家前途未卜,个人犹如浮萍飘忽不定,追昔抚今,怆然泪下。他作诗《千亩潭泛舟有小雨》云:“我今作渔父,寂寞到江滨。旧雨迟新客,远山卜近邻。村传折柳曲,棹引采莲人。寄语问津者,时来一避秦。”尤侗喜欢千亩潭,萌生了来甪直避世隐居的念头。

世事变迁,又过了许多年,锦潭庄旧观不再,竟成寒烟荒草。刘蕃《千亩潭记》说:“无几何时,而四郊多垒,沧桑变迁,缙绅之家,门可罗雀,登临歌舞,阒无其人。潭之四围杨柳,摇曳依依者已剪伐过半,其芙蓉夹岸,艳丽夺朱楼美人,亦复西风憔悴。”锦潭庄的楼阁亭桥已不存,千亩潭里的荷花却依然年年盛开。《吴郡甫里诗编》录有清代马万《吴淞竹枝词》云:“吴淞江上是侬家,千亩潭中红藕花。绕岸芙蓉杨柳月,门前枯树靠渔叉。”又一首诗云:“江南江北过年华,每到秋深说看花。最爱浅堤衰柳畔,一群鸂鶒浪淘沙。”目睹这样的景象,谁会想到这里曾是一处风光绮丽、堪与杭州西湖媲美的地方呢?

明清时期,千亩潭遍植莲藕,为甪直一大景观。晚清至民国,荒废为野塘,芦苇丛生,无人管理。1950年后,部分水面围垦成农田。20世纪90年代,千亩潭成为一大鱼塘,建有亭榭酒楼,为甪直镇垂钓俱乐部所在地。2010年,千亩潭被填平,改建为甪直4S汽车城。

 

 

板桥村的劫难

淞港村的板桥、凌港和西潭等村,都在吴淞江边。抗日战争时期,吴淞江是侵华日军往来苏州和上海的黄金水道,日军水上巡逻较多,滋扰百姓,淞港村民多人被日军无缘无故打死,因此,吴淞江畔的甪直人对日本鬼子恨之入骨。

1938年农历9月初的一个下午,阳光洒在板桥村宁静田野上,村民正在地里辛勤劳作。突然间,远处的石泾港口传来刺耳的汽笛声,打破了这份宁静。不一会儿,几艘东洋人的小汽艇快速驶入村庄,溅起一股股浪花。

村民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惊慌失措,不知道日本鬼子闯入村子,所为何来?突然,村中响起枪声,田野里的村民扔下手中的农具,纷纷往东面逃去,边逃边回头张望,一是害怕日本人追过来,二是观察村庄里的变化。

汽艇在村庄的河道里横冲直撞,枪声此起彼伏。不一会儿,火光从村内冲天而起,浓烟滚滚。小桥以西的几户人家瞬间陷入火海,整个村子都被浓重的黑烟笼罩。小桥以东,那些刚刚收割好的稻堆,在火焰的吞噬下化为灰烬。

村民们眼睁睁地看着家园被毁,心如刀绞。直到东洋人的汽艇离去后,他们才小心翼翼地回到村里。眼前的一切已面目全非,小桥以西的十几间房屋化为废墟,小桥以东的稻堆只剩下焦黑的痕迹。

据村上的老人回忆,当时东关村有一个东洋人的据点,他们的汽艇在石泾港频繁出没。每次汽艇驶过,总有几个胆大的村民摇着小船去石泾港,捞一些被东洋人丢弃的鸡头、鸡脚和猪内脏之类。对于饥饿的村民来说,这些微不足道的收获,是他们在苦难岁月里难得吃到的荤腥。

当时活跃在阳澄湖周边的江抗游击队,有队员在板桥村民的掩护下,偷偷在石泾港里埋下水雷,成功炸毁了一艘日本人的汽艇,炸死了几个日本兵。江抗游击队的这一壮举,让甪直人民拍手称快,但也激怒了日本人。驻扎在东关的日本人,在汉奸的带领下,到板桥村上抓人。由于没能抓到游击队员,他们就将老百姓的房子点燃。火势迅速蔓延,6户人家被烧得精光,2人被烧伤。村民痛失家园,只能借住在亲戚家中。

1938年农历九月初九,西潭村的周林宝、冯小娘(孕妇)、周凤星3名村妇,在吴淞江北岸劳作时,遭日机扫射,3人全部身亡。1939年10月,日军在北塘村烧死村民1人,枪杀1人……一桩桩,一件件,日本人在甪直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村上的老人每当提起那段日子,他们的眼中总是充满了无尽的愤怒。

这段悲痛的岁月已一去不复返,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强起来了,富起来了。甪直镇淞港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建设成为幸福美丽的新家园。

 

 

板桥人的骄傲

甪直镇淞港村板桥八组,有一个人叫张安,字耀德,他多才多艺,充满了传奇色彩。1932年,张安出生在充满田园气息的板桥村。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尽管只有初中学历,却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对各种技艺都抱有浓厚的兴趣,木工、电工、机电等,无一不精。

张安十七岁那年,参加了苏州地区的土改工作组,出色地完成当地的土改工作,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苏州土改结束后,他被调到江苏武进县继续参与土改工作,在那里,他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锻炼了自己的领导才能。

武进土改结束后,张安进入常州卫生局,担任常州防疫站第一任站长。他尽心尽责,为当地的卫生防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精兵简政运动中,他毅然提出申请,携全家返回了老家板桥村。

回到家乡的张安,面对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决定发挥自己的专长。他的妻子刘正霞是医院的护士长,两人便在村里开了一家小诊所,为乡亲们解决了就医难的问题。他常常免费为贫困患者诊治,深受乡亲们的爱戴。

除了医术,张安在机械和电力方面也有着非凡的才能。20世纪60年代末,他亲自设计并组装了一艘带方向盘的机帆船,这在当时的农村可是件稀罕物。1971年,他为板桥村设计建造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轧米厂,解决了附近几个村老百姓轧米难的问题。

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中,张安发现脱粒机存在安全隐患,于是他又设计出了轴承空心管,将原来的皮带拖动改为立轴传动。这一创新设计,大大提高了脱粒机的安全性,再次展现了他在机械设计方面的卓越才华。

为推动板桥村的经济发展,张安创办了板桥五金厂,为村里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他的这些贡献,让板桥村的老百姓赞不绝口,称他为“板桥人的骄傲”。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5年秋天,张安因积劳成疾,不幸去世,终年53岁。他的离世,让乡亲们感到无比惋惜和悲痛。

张安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他虽然平凡,无权无势,但他立足农村、为人民服务的传奇故事,永远留在了板桥人的心中。

 

 

蓝天守护者

空军十三飞行学院三团,有一位名叫金冬泉的飞机机械师,他是甪直镇淞港村人。1993年11月,他首次担任飞机机械师,就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始终铭记着机务工作者的信条——“极端负责,精心维修”,将“安全在我心中、质量在我手中”的职责,深深烙印在心头,一丝不敢懈怠。

每一次维护,每一次检查,金冬泉都一丝不苟,严格遵守飞机的维护条例和操作规程。他对待飞机,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不容有丝毫闪失。

1998年10月23日,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金冬泉在例行检查飞机时,突然发现飞机右轮的轮骰周向裂纹的重大故障。他立刻报告,并紧急处理,成功避免了一起潜在的飞机着陆轮胎爆炸事故。这次事件,不仅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精湛的技术,更凸显了他对飞行安全的极端负责态度。

担任分队长期间,金冬泉更是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和队员。有一次,在复查本分队飞机时,他发现飞机操纵杆连接处螺帽松动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微小,如果不及时发现处理,一旦螺帽掉落,后果不堪设想。金冬泉立即采取措施,确保了飞机的安全。

金冬泉担任机械师的八年时间里,他所在的机组多次立功和受到嘉奖。他负责的67号和69号飞机,更是被评为样板机,成为部队中的佼佼者。在他的精心维护下,这两架飞机共安全保障飞行时间825小时、飞行起落23706个,无发生任何作业差错,为部队的飞行训练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0年6月,金冬泉因在飞机维护方面的杰出贡献,荣立二等功一次。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他多年来坚守职责、精心维护飞机的最好褒奖。

金冬泉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在军营里传为佳话。他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守护着每一架飞机,做好每一次飞行任务的安全保障。他守护的不仅是飞机的安全,更是祖国蓝天的安全。

(撰稿:李建荣、金志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千亩潭中赏荷花——甪直镇淞港村故事

赞 (0)